向台灣電影製作的「穿牆人」致敬
        專訪威像影視製片葉如芬、卓立

報導 / 黃怡玫、陳平浩

九O年代開始低迷已久的國片市場,在這幾年中之所以得以曙光漸現,原因之一在於電影人開始針對國片「行銷」面向上的匱乏加以檢討與改進;然而,行銷的另外一端,也就是「製片」,也在這兩三年之間逐漸獲得重視,也因此有一股垂直整頓台灣電影工業體系的努力,慢慢形成之中。

威像影視的領導人葉如芬,早年從片場基層的場記工作開始進入了電影圈,曾經擔任過許多台灣重要導演的幕後助手。直到1993參加了新聞局開辦的製片研習班,她初次接觸了專業的製片工作,課程令她感到受用無窮,自此開啟了日後的製片之路,先後製作了《放浪》、《夜奔》、《海有多深》、《你那邊幾點》、《鹹豆漿》、《山有多高》等等近年來重要的國片代表作品。電影製作經驗的累積逐漸豐厚之後,葉如芬在2004年成立了威像影視,試圖在台灣電影的拍攝和行銷之外,於製片制度上加以推進,成立之後的這幾年,為好幾位新銳導演如陳芯宜、林書宇擔任了製片工作,儼然成為許多新生代國片的幕後推手。日前在大陸參與吳宇森導演《赤壁》的製片工作,在個人聲望逐漸茁壯穩固後,不忘提攜後進。

至於目前擔任葉如芬得力左右手的年輕製片人卓立,則與葉如芬的電影之路截然不同。她自承是從文藝青年時期開始著迷於電影,繼而進入了電影理論為主的學院體系;然而,學術上的詮釋和分析,終究無法滿足她對於電影的熱情,所以她回到台灣後毅然決然轉換跑道,投入更為踏實、實踐面向上的製片工作。對於影像美學和電影語言擁有一定程度掌握的她,在葉如芬麾下加入了製片工作,這些所學也就成為她汲取不盡的資源,讓理論與實踐相互對話、彼此檢視,她在製片實務上的成長令提攜她的前輩葉如芬大加讚賞,喻為新生代電影人中備受矚目和期待的專業製片人。

本期週報頭條報導專訪兩位專業製片人,從即將上映的《穿牆人》的製作過程談起,回溯兩位踏入此行的點點滴滴,如何在台灣電影產業最艱困的時期,穿過一道道高牆的障礙,堅持製作優質國片。

(編按:劇照與《穿牆人》首映會照片取自影片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wallpasser2007。)

 

問:如芬姐有非常豐富的製片資歷,首先請您從製片角度談談《穿牆人》的特殊之處。


 

葉如芬:國片的故事始終在一個範圍裡面打轉,但看到《穿牆人》你會覺得是另外一種東西,跟現實無關,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另外一個世界。在技術上我覺得要強調的一點是:給台灣電影工作人一個機會,《穿牆人》給我們一個挑戰,有背後投影,有超現實的場景,必須在攝影棚裏面搭景拍攝,這是比較少碰到的。一旦他們嘗試就會得到一個不同的經驗,包括CG的拍攝、特效製作,都要工作人員的配合。或許工作人員都是第一次碰到這些要求,但他們就會覺得蠻特別、是個經驗。

我覺得這樣是好的,所謂電影多元不是導演或製片人自己在講,電影多元化的背後是所有的技術層面、還有工作人員付出的能力要達到水準才可以。這樣的一個國片讓工作人員有這樣的經驗、來做科幻片,我覺得還不錯。那下一部他們再碰到不同題材、或是我們預算再多一點,鬼片、科幻都可以做到,這樣一來國片就可以被多元地發展,而且技術變的越來越專業,這樣才是進步、往前走,否則就會變成都是用嘴巴講。而目前因為質疑國內電影人說得出做不到,就變成我們必須從香港、澳洲等外國請來專業人士,當然這些國家電影工業的進步,值得國內工作人員學習,經過第一次學習,還有機會拍第二部片的話,就會變的成熟。我覺得國片要往這邊走,同時這也是《穿牆人》的優點所在。

我們對國片的期許是這樣,我們會持序多元類型的電影,只是對我來講因為做電影做這麼久了,會有種使命感-應該多接觸一點特別的題材,我必須視資金的來源開發,想辦法做到。這對電影工作人員其實有幫助,所以我現在接片子的走向會比較朝怎麼帶後生起來,否則只有我一個人會也沒有用,年紀越來越大了,不能結果沒有傳承的人。
 
問:卓立則是在現場親力親為的製片,談談妳對這部片的工作感想。

卓立:我第一次拿到《穿牆人》劇本時,我就想:天阿,我拍的出來嗎?我無法想像,這是在我看劇本以來第一次,我真的只是在念文字、無法想像,否則通常我拿到劇本都可以想像每個畫面。奇怪的是,他人對我的分析通常是冷靜、理性、幾近無情,但其實我喜歡拍有想像空間的片,反而對記錄片沒那麼大的熱誠。我不想再看到現實,生活已經夠辛苦了。

我做《穿牆人》蠻愉快的,因為鴻鴻導演非常有修養、有氣度。比較可惜的是其實他很有才華,可是因為他的個性太好或是其他身分太多,沒有讓人注意到他作為一個電影導演的才能,我覺得台灣需要多一點這樣的導演,整個制度我覺得才會往好的方向去。他自己借錢來拍片,很多導演會說借錢很苦,我會想說那就不要拍就好了!這有什麼好叫苦叫窮的呢?對我從來沒有聽過鴻鴻這樣的抱怨。就當作用二十年的貸款來換一部電影,他很願意。他說過他有DVD可看、有電影可導,又有作品可保留,何苦之有?我真的沒有聽過一個導演這樣說,每個人都是在嫌資金怎麼無法再多一點。他既沒有對工作人員擺出老闆的姿態,在創作上他自己可以決定,並且清楚那後果得自負。我當然希望《穿牆人》賣座,因為賣座他才可以還清負債,才會有下一部電影,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善的循環。

 
問:以製作角度妳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是?

卓:路嘉欣飾演的盲女帶領男主角到一個市集,其間有各種奇怪的店鋪。我很感動,拍出來的氛圍不亞於《銀翼殺手》。難怪電影會迷人,可惜那場戲沒有側拍,否則如果有個對照的話,在現場看覺得真簡陋!只是因為透過電影的鏡頭整個氛圍就出來了。所以我真的很佩服這整個想法,景是導演自己先去看過的,複勘的時候我和攝影師也有下去高雄,當時就有討論需要怎樣的場面器材,回來再跟美術組討論細節。再來就想到說要灑水的話要多少錢,場景天棚要打洞、還要租發電機,美術組陳設的時候,整個都是很不浪漫的過程,因為整天都在擔心能不能拍出奇異又詭譎的氛圍,一方面你也會懷疑做得到嗎?假如你要說《穿牆人》可以證明他製作品質所在,我覺得就是那場戲。美術組真是太厲害了,場景設在高雄的紅毛港,有很多大型的廢棄物就是就地取材搬來的,再加工變化。我覺得場面調度也好、攝影機的調度也好,加上角色的鋪陳、塑造,我自己就不會幻出那樣的市集。
 
問:《穿牆人》、《流浪神狗人》、《九降風》這些新作都是由葉如芬擔任監製,卓立擔任製片,可否跟讀者說明監製跟製片兩者的層級還有權限關係?

葉:其實做一個監製整部片還是在我的操控之下,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製片人-她其實算扮演我的角色,他在製作這整個電影,但是他必須要跟我一起合作,不過名義上還是我最大。通常我不會在現場,雖然有時候會去現場,整個操作還是以製片人為主。我覺得監製就是解決最大問題、困難的人。不需要解決的話表示這部片拍的很順利,那只要製片人好好做就沒問題了。

卓:以通俗的話語來說,製片人更深入製作的層面,監製則是我們在製作進度及尋求資金的主要操手。現場還有執行製作,在許多細節部分,我會給他一筆預算,希望他去做到。但是真正的總預算是在監製手上。

 
問:台灣目前的工作環境似乎還是比較傾向導演制,請您談談對於製片制與導演制的看法?

葉:比方說蔡明亮導演,雖然我對他其他的個性不是很同意,但是我跟他合作兩部片都很愉快,他尊重製片制度;後來我發現李安也是這樣。他肯定製片的存在,我覺得這應該是來自於他們之前工作環境的培養,李安可能是因為他在美國,美國本來就是製片制,我在香港、大陸拍片也都是製片制。製片制不是說製片最大,其實是跟導演互相分工合作,我們站在的位置不同但是是平行的。我覺得不只是台灣這個國家,一些比較奇特的國家像是馬來西亞、泰國等等,他們的電影都是以導演為主。原因第一個因為都是以獨立製片的型態來作業,導演本身也像製片人,東西是他自己研發的,研發後他會去看政府有沒有補助,或是自己去找錢的話也是由導演來帶製片;當他發現他要開拍的時候就會去找一些助手來幫助他管錢,不過錢從導演口袋拿出來是分批的。另一個原因是有很多記錄片導演轉型成劇情片導演。

台灣也有這樣的情況,以導演掛帥,但事實上我覺得他們應該還是需要專業的製片。我並非在強調說製片制有多好,也沒有說非要製片制不可;只是我自己開的製片公司,要跟我合作的導演一定是要瞭解這樣的前提,這樣做並不是要壓制導演-我怎麼幫助你,在你創作之外的其他事情我們幫你處理好,這才是我們工作的存在,也就是電影製片這個職位的存在。導演如果需要擔心創作之外的各種雜務就沒辦法專心在創作上,那我覺得這樣出來的成績是很可惜的。但相對來說對於獨立製片的導演來講,他應該要信任自己找的幫手或是跟他合作的人;以我來說,我的製片資歷可能使得我的名聲很大,片子的重要性對我來說不會比導演來的多,所以我傾向一定是幫你把片子做好的那個人,不會去害這個片,因為害這個片等於是害我自己,我不會讓自己手上出來一個成績不好的片,我自己也會很傷心。我是以這樣的概念在從事製片業,現在大家慢慢的會重視製片人的存在、職位,我覺得這是必須的,因為到最後還是必須我們出來收拾各種問題。跟我們合作的導演裡面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那我通常都是鼓勵讓導演自己去撞牆,撞壁流血之後,你就會回來找我們,因為我知道事情發展通常會這樣,這是扮演角色的不同。
 
問:台灣的導演制有哪些普遍的缺點呢?

葉:有些導演當他做導演的時候沒有製片存在,就只好找跟他同年齡的朋友來幫忙他;台灣拍片有個好玩的地方是優點也是缺點-大家都是一起幫忙、一起做,但最後的意見還是會以導演為主。可是凡事以導演為主,我們有十個人就會有十種導演,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導演;沒有專業製片在旁協助的時候,完成的作品都是以個人為主導的時候,就會看到像以前台灣的國片這樣子,上片一下就撤了。因為有很多東西是需要製片給建議的:發行、宣傳,這些都是製片要從旁輔佐的,導演獨大的話是很危險的。對我來講拍電影不應該是這樣,我看待電影的角度是團隊製作不是一個人的作品,如果是要創作一個人的作品你可以去畫畫、寫書,或是做錄影帶藝術、影像藝術。做電影的團隊,附加元素本來就應該是多元的,不只是製片還有發行、宣傳都要有參與這個工作,這就是分工,才能接受市場考驗。獨立製片導演如果拍完片之後說:我拍完了現在要上片!請問一下你不經過正常的機制如何上片,又希望觀眾接受這部片,他自己會冒出火花嗎?這很奇怪嘛。你希望你的影片是要有一千萬票房的收入,那你就要經過一千萬票房的機制,那是不是要經過整個團隊的整合,你有劇本了然後拍片、拍片完發行宣傳,通過這個機制你才能驗證觀眾買票,電影就是一個這樣的食物鏈。沒有人可以捨棄這樣的機制一個人拍片,拍完之後就說你們來看吧!不看的話就罵台灣觀眾不喜歡國片,為什麼他要看?你沒有宣傳觀眾怎麼知道你拍了什麼電影呢!電影的內容要被宣傳出去對我來說是在販賣一個產品,當然它還是所謂的第八藝術有文化背景,也不是說電影百分之百是個商品,但基本上它又勢必得是商品,否則你要怎麼賣呢?

我常常在思考,我做電影到現在第十四年,十四年前大家就在罵輔導金,十四年後現在還是在罵。你會發現罵的人、不罵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申請過輔導金。當然我們希望政府的輔導機制是好的,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它其實就是一種遊戲規則。就像你玩大富翁就要遵守大富翁的遊戲規則,規則已經設立好,你就按照規則送案子進去;拿到了就按照規則來拍,拿不到就隔年再努力;但是如果你拿到之後還要罵輔導金,這是很奇怪的事。

卓:台灣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人人以創意至上,沒有人敢犯創意之眾怒,尤其電影處深怕被人說扼殺創意、謀殺創作人等等,我想我是創作人有骨氣的話就不要拿,如果你覺得它的規則不合理那就不要拿,就這麼簡單,為什麼你覺得不合理還要拿。

葉:這就取決於你到底是怎麼看待電影。如果你要把電影當做很珍貴的文化寶貝來展現創意,那我就閉口不說了。但如果導演希望還一直有拍電影的機會,看看蔡明亮的例子。他其實很聰明,《青少年哪吒》其實故事很通俗呀,所以很受好評他才有機會繼續拍下去,《愛情萬歲》他搞那種十幾分鐘沒有對白的故事就讓他得獎了,接下來他拍片的時候,他就可以開始吊觀眾胃口了,他就算拍兩個半小時觀眾還是會看,因為他已經叫「蔡明亮」。你看他的電影就是去看「蔡明亮」不是去看蔡明亮「拍什麼」。雖然他的電影票房在台灣那麼爛,但是他在國外賣很厲害,他的市場在國外不在臺灣,要用這樣的角度看他。所以有時候跟新導演講話就很累,他就不懂我的意思那我也沒辦法了。但是還是有很多新導演慢慢的出來,那我不是說你一定要媚俗或是討好觀眾,而是你要清楚你的才能在哪裡,你要下判斷。眼光要看遠因為你要做很多部片的導演,而不是只做一部片的導演;如果你真的想做電影,你應該是要眼光看遠而不是只看現在。不過很多導演常常會跟我說:如果我現在拍不好,我就沒有未來。是阿,但是你要多聽別人的意見,我覺得這才是真的廣泛。

 
問:目前威像合作的對象似乎新導演比較多,是刻意挑選的結果嗎?

葉:那是機緣。我其實沒有強調,我只是覺得很多新導演他們有機會,他有劇本但不知道怎麼做,他們來找我的時候我就會看,如果覺得劇本不錯我就會跟他商量可以如何幫助他怎樣,但是能不能合作是看緣份,如果說某種機緣下是不能合作的,但是他可以聽到我的建議。所謂新導演其實只是說因為我自己以前在縱橫上班的時候,在跟很多新導演合作時必須要依照公司的電影取向,這也是為什麼我要開威像,因為我覺得說:不行,我一定要出來,太多人想要一起合作!我看到很多人很不錯又有才華,你不推他一把怎麼行?這是我自組公司最大的原因。那目前為止合作的剛好都是新導演,我其實沒有特別挑選,這有時候是機緣。有的是拍紀錄片很久要拍第一部電影,在拍劇情片方面他們確實是很多不懂的,那我會用我的方法教他們、帶他們進入。另外資深導演也都有自己的班底,比如說侯導,阿亮,也不是不會再合作,而是他們有自己的習慣,也有自己的合作夥伴在幫助他。當我們合作一兩部片之後發現他自己可以做,那就讓他自己開花嘛。那通常導演自己開公司的人,一定是作導演自己的片,你看蔡明亮、李康生他們都沒有其他的導演,我不可能UNDER在那樣的公司。侯導也是做自己的片然後拍廣告,他最多就是幫自己的副導演姚宏易拍個《愛麗絲的鏡子》也沒了!我也有講:侯導你怎麼搞的,自己的子弟兵也不帶。但是也要考慮,侯導畢竟是導演,導演就是活到老他永遠還是想要拍片的人。換句話說有製片公司存在,我就是老闆,我想這就是為何製片制可以讓國片更多元。我沒有設限跟什麼導演合作,這樣的公司存在對電影的環境是比較健康的。電影本來就不是要被規限在框架裡,只是我們有一個方向,講來都是很弔詭的-我們要他百花齊放,但是又希望有一個制度,其實它是很矛盾的。我們一直在這裡面猶豫,不過我自認為自己的方向是對的,所以一直堅持只要跟我們合作就是要跟我們配合,搭配我們的製片的觀念跟態度來合作,不然我們就不會合作。
 
問:從今年度起,新聞局也委託幾所藝術大學辦理短期密集的製片訓練班,當初如芬姐也是透過類似課程進入到這個行業,是否可以分享您的經驗?

葉:這樣的課程還是有用的,至少會有個概念。但是希望他們出來以後可以透過製作各式各樣影片來學習。我覺得。我在1993年參與的開製片班就非常受用,對我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請來的三個老師都是真正在美國作獨立製片,他們是拍電影的,都是基層工作人員出身;當時有個老師從場記、副導做起,再轉型作製片,他就很了解每個職務的取向、工作範圍,他們講的都是真正在工作的項目,所以我覺得很受用。那我很怕授課老師講的不是真正工作的實務項目,而不是講一些大的、理論的東西,你就只能聽得很飄邈但是卻不知道你真正工作的項目。他是從怎麼做表格到甚至買便當到停車講起;雖然他是講紐約的經驗但是你可以轉換成台灣情境。一個人會做到哪個位置還是要看才華之所在,我不是說我沒有才華,只是我選擇不做導演,因為已經太多導演了;或許在導演方面我是個庸才也不知道,搞不好我也變成第二個李安也說不定,你不能期許自己那樣。我知道自己有個毛病:一看到劇本就在想錢,每場戲得用多少錢拍;我沒有辦法創作,我的眼光已經都在製片的範圍內打轉。當然因為我自己喜歡看書所以會判斷劇情合不合理,就劇本的角度我會跟導演談兩次,第一次都是講情節,它對不對、合不合理,然後我建議應該在哪邊做修改。再來是就我能不能操作、預算上面來看,我通常一定是走這兩方面,走這樣的流程,這才是基本的、應該的。

 
問:卓立則是行銷、影展推片、場記各方面都做過,如何踏上製片一途?

卓:台灣其實拍片的機會有限,我想我能跟著如芬姐學習大概算是祖上積德囉。其實去年下半年先後在製片《流浪神狗人》和《穿牆人》的時候,有時如芬姐不在的時候,我自己真的是很痛苦。因為影片拍攝完如果有問題剩下只有導演跟製片來解決,我只是向她報告我們出了什麼事情,但還是我要去解決事情,有時候弄到三更半夜,我都會想說我在幹麻?為什麼我要這樣?其實從進這一行以來,我就會要求自己每拍一部片都要進步,在某一個方面進步。做過導演組,就會想為什麼鏡位要這樣擺,怎麼樣才會不錯,你會要求自己。做製片你就會想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不對的就不要重蹈覆轍;但埋怨是沒有用的,只好下次我告訴自己不要再像這樣。我覺得的確我還是比別人幸運,因為我跟如芬姐共事,但是有一部份還是因為我自己願意思考,那你說別人沒有這樣的特質嗎?有時候我會有這種感觸,別人不願意像我們這麼努力,幸好很多人現在開始慢慢的看到我們的成果,也不能講收耕但是已經慢慢開始在驗收。
 
問:所以二位都會建議有心從事製片業的後進還是從基層做起囉?

葉:是阿,因為你從基層做起將來才能解決各種問題。我現在這個位子工作人員會有什麼毛病我都知道,人碰到的問題一定會重複,而我做過、我解決過,所以我會教他們的。如果讓他們自己碰撞、找到解決的答案,那也很好。以前我們真的很苦,我覺得台灣電影剛開始才是真正的苦,我們一個人要做非常多的事情,不像現在工作人員時間到了說要回家,我也不敢說什麼,因為我怕那個人跑掉!現在都反過來了,以前我們是想要當拍電影的工作人員,那是多麼神聖偉大的!好不容易有電影拍就高興的要死,你發通告我們就從早到晚天天在那邊等,就覺得參與電影很快樂。雖然我是偏向嚴厲地磨練他們,但是也是要調整一些,因為世代不一樣。

我們都是比較苦出來的,基層做出來的比較踏實。現在年輕的電影工作人員,為什麼會流失?因為不夠踏實,十個進來有八個半想要做導演,另外一個半在想怎麼做比較輕鬆,一下就可以拿錢或是去參加比賽。太多人想要當導演,因為台灣太多獎、太多比賽,讓他有機會去曝光。當然這是鼓勵創意沒錯,但是有時會變成錯誤的誘導,年輕人就覺得拍片每個人都可以輪流當導演。像我去釜山影展的時候,就發現有一批藝大的小朋友都是導演,我就心想:你們都是導演的話,那我旁邊這個(指卓立)不就要撞牆了?我希望他們能務實一點,你沒有做過正式拍片的場記,那你進來這行業跟我說你要做副導演這不是開玩笑嗎?這種東西都要從基層做起,你總要RUN一次,你夠格就能做起來。像卓立就很踏實很努力做,你努力做就有個位置會在那等你,只是看你要不要到那裡。

卓:除非說有一種人是天生的,比方說天生的導演;像李安說他就只會做導演,我相信蔡明亮也是。因為我跟蔡明亮共事過,我知道他們講這種話不是自大,他很清楚意識到這是他的天賦、他能做得最好的事情,他們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付出代價了。但是這樣天生的人幾乎是少之又少,所以我覺得你沒有進來業界做幕後的工作,你不會知道什麼叫做團隊合作,你可能連自己的業務範圍都搞不清楚,那是不行的。

轉錄自 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167&period=132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音樂要怎樣才能讓人盪氣迴腸呢?


電影音樂要怎樣才能讓人盪氣迴腸呢?

我的答案是:一聽就能教人凝神,就能專注,繼而喜悅,繼而沈浸在音樂揚舞的意境中。

曾經替鴻鴻的電影《三橘之戀》、《空中花園》和《穿牆人》譜寫過電影音樂的劉季陵就擅長用舞曲的旋律、甜美的音符和多元配制的魔法配套,迅速帶領觀眾跳躍起舞。

《穿牆人》的劇情主線放在張永政飾演的小鐵和李佳穎飾演的諾諾上。諾諾外型甜美,又因為耳殘,得帶電子耳,還得打手語,她講起話的腔調和語法因而與一般女孩都不懂,但要小鐵愛上諾諾,音樂是最便捷,也最有效的魔法,劉季陵因而就寫出了「諾諾的手語歌」。

電影音樂與其他音樂最大不同地方在於要直接與情緒對話,旋律越簡單,越能夠琅琅上口,就越能捉住觀眾的心,「諾諾的手語歌」其實就像首小兒歌,旋律簡單, 聽了兩句就會跟著一起哼唱了,但是劉季陵歌詞卻也也層層轉進,從簡單的家家酒印像,推轉到人生世界,眼界越來越寬,心情飛舞的旋律與節奏也越轉越快,這首 歌的歌詞如下:

天空中飄起了氣球
七彩的太陽輪轉
鍋碗與瓢盆不夠用
牙膏和牙刷動員

跳支舞 呼拉吧 跳支舞
看著我 你的眼 你的心

拋開工作和制服
離開吧車子房屋
地球已破了一個洞
城市卻還很年輕

在所有葉片落下時
我進入你的夢境
公轉後我還要自轉
傻瓜才閉上眼睛

跳支舞 呼拉吧 跳支舞
跟著我 你的眼 你的心

劉季陵的歌詞中,「跳支舞 呼拉吧 跳支舞/跟著我 你的眼 你的心」其實就是一種邀舞的同樂情緒,但是「地球已破了一個洞/城市卻還很年輕」,卻又把人生夢想拉到了一種天地不仁,唯獨我不知天高地厚的純情浪漫。這 樣的歌詞,這樣的音樂,不但呼應了《穿牆人》的青春主題,同時也替電影多添了一道平行詮釋的空間與色彩。

更重要的是聽完了「諾諾的手語歌」,看著李佳穎飾演的諾諾那般天真斑斕地比著手語,帶領大家聽見一個新世界的表情,觀眾的眼睛和心靈都好像與小鐵完全同化了,小鐵心中的震盪,其實就在觀眾的心田中盪漾開來了。

至於《穿牆人》的神奇殞石及穿牆而出的魔力效應,則是需要另類的異世界音感來打造,好萊塢的選擇會是沈重或冰冷的音效,但是劉季陵則在「咒語」一曲中,除 了他信手拈來的提琴旋律力量外,另外再添加了人聲齊唱,就在混沌不明的德語歌聲之外,女聲呻吟的獨唱和鋼琴的伴奏也適時混合了進來,四度音場的共鳴雜混就 形成了「咒語」的神秘魅力。

這樣的技法其實在「逆時針航行」也有著更袖珍,但更精緻的處理,讓空靈的歌聲踩著旋律感十足的音符四處亂竄,真的就油生了逆向航行的趣味。

當然,我更鍾愛「Fly」這首音樂,鋼琴主題像是一位癡情少男在暗夜中訴說著自己寂寞心事,然後小提琴重複同樣的旋律,象徵著聆聽與共鳴,最後則是鋼琴與小提琴的重奏,青春的孺慕與孤單在「Fly」的樂音中,更將徬徨少年時的青春矇懂心情做了永恆的註解了。

觀看《穿牆人》,你不會忘記攝影與美術聯手創新的視覺,你不會忘記劉季陵的動聽音樂,今年的金馬獎評審只「看」到了《穿牆人》的視覺,卻沒有「聽」見《穿 牆人》的音樂,那是殘缺,也是遺憾,我只能在文章中提醒大家,多帶一隻耳朵去「聽」《穿牆人》,你一定會聽見不一樣的人間美麗。

(編按:11/10  18:00 台北愛樂電台 劉季陵 on air )

轉載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愛情記憶是否永遠停格在最美麗的那一剎那?

你會如何接受小男生或小女生的戀情呢?

有的人一笑置之,有的人收藏進記憶匣,有的人熱情擁抱卻悔恨終身,鴻鴻的《穿牆人》則由女主角李佳穎飾演的諾諾對著張永政飾演的小鐵說:「二十年後再來找我吧。」

你會如何期待老情人對你的記憶呢?

《穿牆人》中小鐵驚訝於諾諾的不老,但是諾諾卻對「塵滿面,鬢如霜」的小鐵不復記憶,還真應驗了蘇東坡名詞「江城子」中的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電影中的小鐵還只是傻愣的十七歲中學生,諾諾卻已經是博物館裡的二十二歲手語導覽了,他們的愛情故事開始在巧遇與尋訪之間,愛情的種籽也快速地在音樂、手語和小狗間滋長,小男生對於愛情的執著都是霸道不講理的,要就牽手,要就吻,即使撞破了翠玉白菜,也是理直氣壯的。

偏偏諾諾另外還有一位法國男友,情敵相見時,大家的眼睛與情緒都是火紅的,都要諾諾給個承諾,選擇一邊,於是諾諾哭了,人也突然消失了,丟下一句要去他方旅行的電子郵件,以及一個二十年之後再相見的盟約。

許多的愛情都是瞬間的激情,時間過了,顏色和濃度都褪淡了,記憶也不復存在了,但是《穿牆人》卻真的讓小鐵和諾諾在二十年後相見了。

再見面,小鐵已經由清純的張永政換成了風霜的戴立忍,那是二十年光陰改寫的人間記憶;但是諾諾還是諾諾,李佳穎還是李佳穎,還是做導遊,還是在介紹人間風景。

已經變了的小鐵還記得諾諾,一眼就能認出她來,但是諾諾卻認不得小鐵了,即使小鐵重新比起手語,也只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沒有了「原來是你」的興奮與激情了。

詩的愛情不受文法羈絆,鴻鴻《穿牆人》中的愛情也同樣不受禮法規矩限制,男人變了,女人不變,讓諾諾頓然就成了永恆的女神,那是癡情詩人放存心中永恆的禮讚與嚮往,所有的美好記憶即使在多年後依然以當年的模樣跳脫在眼前。

美的嚮往可以永恆不變,但是記憶呢?誰不想留住青春?但是小鐵留不住青春,他有過的清純與俊美同樣也被歲月磨拭殆盡了,諾諾認不出他,記不得他,或許是最 傷人心的摧折,卻也在相對茫然中說出了最殘酷的人間真理:曾經那麼刻骨銘心的往事,就只能凍結在那個特定的時空中,蒼老或許另有韻味,但是難忘的還是十七 歲少年的火樣熱情及二十二歲的女郎青春啊。

《穿牆人》中的女主角都是感官殘缺的人,諾諾是聽障,必需戴電子耳,比手語,講起話來也有點大舌頭的感覺,李佳穎的表現是甜美而又迷人。路嘉欣飾演的雅紅,則是活在虛擬世界的勁裝少女,她身手矯健,但是眼睛看不見,戲冷情熱,也另有味道。

夾在她們之間的小鐵,則像是任性的邱比特四處射著弓箭,因為小鐵的吻,諾諾彷彿聽見了男人貪婪的欲望,因為小鐵的吻,雅紅卻看見了顏色與實像,愛情改變了 她們的感官,也改變了她們的生活,原本殘缺的人生,因為愛情而變得飽滿,但也因為愛情,必需抉擇,必需割捨,不夠圓滿的人生頓時就又變得殘缺,但是唯獨有 過的記憶不會消散,一卻都凍結在最美麗的那一剎那。

《穿牆人》試圖講兩則完全不同韻味的愛情傳奇,但是雅紅消失了就消失了,初戀的諾諾才是永恆,永遠活在男人的心中,等著相逢,等著重溫,「縱使相逢應不識」,一切還是溫甜的。
 


轉載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的電影直接用一格格的影像訴說著無盡的創意。

青春期最常陪伴你的空間是那裡?教室?補習班?書桌?公車?臥室?

每個人可能都會做出複選的答案,因為人們的青春都困在一定的框格中,你只能在其中呼吸、孵育或翻滾,不管最後能否啄破困殼,青春的苦悶與追尋都是人人都能體會的共鳴軸心,過去的電影中,不論是夢幻搞笑,或是懷舊憶往的青春校園電影都在寫實要求下,如實重現了青春的印痕。

但是,鴻鴻的最新作品《穿牆人》卻不想寫實,不想重複,他試圖在熟悉的空間環境下,碰觸更有活力,意像也更鮮明的新視覺,於是透過張永政飾演的小鐵角色,替大家熟悉的青春選項都創造出「出走」的視覺意像。

鴻鴻替《穿牆人》定義的時空座標是「不久的未來」,含糊不明確的多重可能性提供了美術設計湯濰暄與張耿華可以大展手腳的空間,小鐵的家居可以冰冷灰暗得一如未來時空,飾演媽媽的李烈的一頭螢光寶藍假髮更具像定義了「未來」的氛圍,但是未來的人們卻也重覆著舊日的議題,絮雜也唸著工作、學業、消費的話題,重現著森田芳光電影《家族遊戲》中家庭餐桌的表面和諧與內心各自計算的生活方式。


家庭是冰冷的,課堂和教室則是戴上薄紗迷霧的光影記憶。鴻鴻用了黑白攝影與背投影的簡單技法,卻翻新了多數觀眾習以為常的空間概念,也使得一部花費了二千萬製拍的《穿牆人》呈現了台灣電影少見的全新視野。

黑白攝影的影像其實就是區分男主角小鐵的內心與外在世界的一枝色筆,黑白一畫,世界就涇渭分明了。
當然黑白攝影所呈現的視覺,不但讓世界成了單色,也讓質感顆粒變粗糙了,清楚標示了青春時期最無奈的慘白記憶。老師在講堂上的喃喃自語其實是青春期最不堪回首,也印像最模糊的身影,這樣的光影錯落顛覆了校園電影的傳統,堪稱是《穿牆人》最突出的視覺風味。因此,接下來橫向移動的鏡頭帶出了錄影教學的荒謬(其實,不少台灣補習班也盛行著錄影帶補課的教學模式),更讓蒼白的青春時光印記清楚呼應了小鐵急於穿牆而出的心情。

當然,清冷灰白的美術意像更在二十年的鹽田相會場景達到最高潮,長大成年後的小鐵依舊在灰白的世界裡攀沿而上,昔日的愛人卻已不認得他了,失落與無力的感覺投射在蒼白的鹽山上,是不是更像一聲沈重的歎息。

至於背投影的手法則是變更了真實世界的距離感。所有的投影片都是把影像投射在一個平面空間上,正投影會帶出人影,背投影則是將平面影像貼近了有三維空間的角色人物上,顛覆了人物與空間的距離感,此時背投影的黑白影像與立體人物的彩色形象又形成了兩個空間的對應與對話效果,背投影的空間是真實的,卻是慘白的,而且所有的喧囂繁亂都與小鐵無涉,他也無心搭理,因為坐在公車上的小鐵正浸泡在自己的傷感情緒中,在淚水中療傷,在思緒中吶喊…精彩的影像讓觀眾清楚「看見」也「想見」的小鐵心靈,攝影與美術的功力確實不凡。

二元世界的對立手法,其實是中外藝術家都愛用的手法,《穿牆人》的二元對立情境有些相似於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文學獎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名著《徬徨少年時(Demian)》,只是因為鴻鴻的影像超越了傳統台灣電影的格局,當然更值得大書特書。

赫塞在《徬徨少年時》中對於男主角在青春成長歲月中領略到的分裂人生有過這般形容:「白天的天地和夜晚的天地,這兩個極端不同的世界在這段日子裡交錯在一起。」白天的天地指的是父母打造的光明和諧天地;夜晚的天地則是遊走在邪惡與墮落邊緣的神秘天地,多數孩子都是順理成章被導引到光明世界,但在私下、關燈的時刻中,他們卻會想要碰觸一下黑暗的神秘果實,規矩與出走因此就形成了青春期相互拉扯的矛盾力量,《穿牆人》中的小鐵的日常生活就已是二立對立的情境;穿牆而出的特殊魔力,更讓他有機會進入奇幻與瑰麗的他方世界,這一切的意境全都在《穿牆人》美學設計上清楚顯影。

轉載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各位同學們,穿牆人校園宣傳,在今天畫上「。」
我幾乎每場校園座談會都有到,我分別有些話想給每個校園同學們,那就讓我一間間列出明細來!


09/27,文藻外語學院
這是穿牆人第一場的校園座談來到高雄,穿牆人跟高雄真有緣分,拍片的景有幾場戲都是在高雄拍攝,電影第一次全球特映舉辦在高雄電影圖書館,高雄電影節穿牆人開幕片又再度來到高雄。文藻是個外語學院,座談會結束時同學還獻花給我們(這可是穿牆人跑校園唯一收到花),謝謝文澡同學。

10/17,政治大學
這天是唯一破天荒的演出,因為同學們發問希望演員現場來一段難忘的橋段,我們也把同學們逗的笑哈哈,這真是一場擦槍走火的座談會,不過也就在一片歡笑聲結束。

10/29,北一女中
這可是我第一次進女校,託穿牆人的福讓我可以走進這所明星學校,北一女中的同學來的人雖然不多(因為學校快要運動會,大家都在練習),不過來的同學們也很熱情(尤其是老師),特別還當了校內導遊,介紹了校內的幾個美麗景點,最後還不忘拍照留念(網誌的照片,就是北一女中校園)。

10/29,交通大學
學校有夠大,導演開車繞了好幾個大樓,同學們發問的問題都滿有深度的,都是問一些電影細節的內容,這讓我不得不全力把我所知道都告訴你們了。

10/30,淡江大學
同學你們都親口跟我說會來支持穿牆人,我可是有把你們的臉牢牢記得,這不是恐嚇,只是國片真的有這麼不同以往的作品呈現,當然需要大家來支持一下,還有穿牆人張貼你們學校的海報居然被偷了(誰這麼大膽),不過我想偷的人應該也是支持穿牆人的同學,就不追究好了。

10/31,嶺東科技大學
這一天你們學校舉辦了很多活動,服裝展,嶺東先生、小姐選拔,還有很多只是我忘記細節有哪些活動(反正就活動很多),這一天只有我一個人去宣傳(勢力單薄),再加上原本有些同學是想看穿牆人兩位女主角而來,這讓我在座談會之前很緊張,因為我怕會「空城」,後來當我走進座談會現場,頓時間鬆了一口氣(居然來了30位以上的同學),座談會結束可是還由同學特地開來的「七人巴」載往下一個通告現場(電台通告),太感謝了同學!

11/01,世新大學
同學們這場真辛苦,晚上還下雨,忙著撐傘拿海報,外加身上掛著「大聲公」在校門口喊,而且穿牆人還延後一個小時座談,你們就繼續在喊一個小時,這讓我打從內心覺得你們真的很善良,謝謝你們,喉嚨都啞了。

11/02,銘傳大學
我拍廣告認識的朋友這一天有來(名子叫happy),可惜沒有跟他聊到天。
銘傳樓梯還真多,爬的有夠讓我腿軟,銘傳的學生就比較害羞了,現場發問題的都是老師,希望穿牆人能開啟你們內心的害羞。

11/02,輔仁大學
這一場,穿牆人校園宣傳最終一站。
輔仁大學是佳穎的母校,話說輔大出美女(我想佳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這場可是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座談結束我們演員導演都會簽名,就在簽名一個接著一個的同時,突然出現半張報紙大都放滿我個人照片的版子(我只有簽名,沒有留這個),同時還遞上一張親手寫的話給我(這個我就很害羞的收下),回程的路上我看的眼泛淚光了,因為上面寫著滿滿鼓勵我的話,這是我第一次收到fans的禮物,或許別人看起來沒有什麼,不過這對我而言可是一種內心的支持!
謝謝你小白(fans名子),我很喜歡你裡面寫的這番話:「當你遇到困難,躊躇不前時,就告訴自己:Yes,I can!希望有朝一日,你能達成你心目中的目標,然後,永遠永遠都像照片裡這樣開開心心的。」,我聽進去了,而且是聽進心裡面,我會一直保持這個初衷,那就是一份單純的心。

最後這番話送給大家,穿牆人就快上映了,希望大家真的能去支持國片。
進電影院看,就會發現穿牆人是不同以往的國片,我真心推薦給大家,2007年11月9日上映!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看簡介時,以為是部充滿未來感的電影,但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美了,因為電影故事在幾十年後的未來,但科技並未進步(反而停滯在此刻現有的科技狀態),想是籌拍電影的資金不夠所致。後來的座談中導演也說了資金不足的困境。

這樣也好,雖然跟想像中的未來世界有些出入,但對觀眾來說,卻有種熟悉感(或可笑):原來幾十年後的電腦跟現在沒什麼差別,原來幾十年後的車輛跟現下沒有差別,原來幾十年後的生活跟現在沒什麼差別!

故事講一男兩女的故事,像是開啟愛情的最初,從三人身上流轉,其間經歷的甜蜜、衝突、掙扎,卻像電流一樣傳遞到下一位身上,彷彿愛情經過體認能夠學習、成長,就像諾諾說小鐵不夠體貼,不懂得站在別人立場想,到後來小鐵遇見雅虹,卻主動關心起對方,才恍然自己對感情的諦悟。


雖然故事繞著小鐵追尋諾諾一路發展下去,但其間流動的畫面、音樂、情境卻像詩一樣,很美,很跳,很多意象。有時候,我懷疑導演是不是刻意把許多對白(或情節)刪掉,利用這些音符與畫面構成的影像給觀眾自行想像故事發展或角色情緒,甚至刻意引導觀眾跟著鏡頭東奔西跑,然後投影在事後的腦海裡回味,像影像詩般令觀眾各自獨立,各自連結。


我欣賞導演選擇的場景,雖然有幾處讓人很容易找到原始地點,如:淡水老街的扭蛋店、月世界的荒涼地、七股鹽山的世界盡頭,但這些場景搭配劇情氛圍的營造挺不錯的!除了小鐵出遇俠女雅虹的菜園竹林太KUSO外,其他場景都算過關。


而故事中衍生出一個有趣的念頭,就是小鐵藉由魔法石進入另一個世界遇到雅虹後,才訝然發現自己的世界竟是她所創造!瞬間讓他也讓觀眾混亂原有的邏輯,迷惑在真實與虛幻的境地。但這個橋段呈現得太單薄,很容易被看慣好萊塢科幻片(或說被好萊塢洗腦)的觀眾質疑。諸如此類的橋段還有很多,不知道該說是資金不足難以後製呈現,還是編劇的考量所致?


另外,我覺得導演把男主角小鐵設計得太濫情了,才因諾諾開啟戀愛,隨後又跟雅虹親嘴,情緒轉變好快,實在感覺不到他對諾諾的心意(或說他對諾諾的心意瞬間消失)。這一點挺糟糕的!


而世界盡頭的處理與氛圍,很像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後來導演也承認受到這本小說影響。不過我還挺喜歡導演營造出來的氛圍,雖然一直覺得那個世界末日太好笑(因為我已看出拍攝地點而笑),但就畫面呈現來說,的確有種末日盡頭的荒涼單調。


我也喜歡導演玩弄攝影技巧的手法,例如多處場景事先拍攝,然後再安排小鐵入鏡重拍,造成小鐵與環境的疏離與格格不入,很有意境,而且適當的呈現小鐵的心理,與不合於世的孤獨。


還有音樂,這似乎是鴻鴻電影裡最常被提出來討論的部分。除了影像充滿詩意外,鴻鴻電影的音樂也很有看頭。如同導演自己所說,他覺得許多國片用得音樂太少,這次他索性用過多的音樂來搭配畫面,讓彼此輝映或干擾或交纏成的影像能給觀眾不同的思維刺激。雖然覺得這次的音樂很雜,但處理得挺不賴,很有畫面,甚至某些時候會以為是MV而不是電影了。哈!


轉錄自培特的私闖
http://blog.udn.com/PetCode/1069523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元鈴

 

身兼詩人、劇場、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的鴻鴻,作品一向以獨特的詩意呈現個人對現代情感的觀察,繼【三橘之戀】、【空中花園】、【人間喜劇】之後,今年新推出的劇情長片【穿牆人】,不但是他籌備拍攝多年的作品,片中也大膽嘗試國片少有的科幻類型,在極其有限的製作經費裡,玩出了令人驚奇的視覺趣味,也再一次展現了鴻鴻對於愛情、記憶與生命的細膩思索。

「以後是多久?」年輕時的愛戀,即使到最後只剩遺憾的告別,在記憶中,往往就已經是永恆了。【穿牆人】表面上用科幻為引,將時空背景設定於未來,偶然間拾獲的石頭,讓主角小鐵有了穿牆的能力;穿越了現實的牆,也穿過了時空回到過去,談的仍舊是每個人都無法忘懷的初戀情懷,越是疏離、未來、詭異的未來場景,越逼使觀眾進入荒誕的內在,將自己可能已經遺忘的過去看個仔細。

導演鴻鴻巧妙地運用了多重的影像層疊,投射螢幕與真實人物的前後景對照,為片中的未來時空營造了詭異突梯的非現實感,黑白與彩色影像的交互對應,也層層建立出廢墟/荒地、現實/奇幻、當下/未來的不同時空邏輯,簡單的人物與畫面,卻充滿了異質的質地與氛圍,帶領觀眾重新以不同的觀點再凝視同樣的山林屋舍生活瑣事。

說穿了,【穿牆人】片中科幻的未來與寫實的過去,其實反映的都是人心底的旅程,當我們在現在這個當下,回想起年少時曾經有的青春愛戀,或幻想著未來可能有的相遇或失落,所謂的「穿牆」,所謂的穿越空間或時間的能力,又何嘗不是你我都曾經在心裡、在記憶、在想像中曾經無遠弗屆的使用過的,當我們隨著【穿牆人】裡的小鐵穿梭來去,在時空中嘆息傷感,其實也正為我們自己心靈之旅的影像再現而感懷,穿牆越嶺、穿梭時空,銀幕上的遙遠天涯,也盡近在心靈的咫尺感動之中。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鴻鴻的《穿牆人》在意像、聲音和青春紀事上都表現得不落俗套。

電影可以是城市的記憶,電影可以是城市的變形和出走,鴻鴻執導的最新電影《穿牆人》中嘗試的就是出走的各種可能性。

觀賞《穿牆人》的最大趣味就是你透過鴻鴻的眼睛、心靈和鏡頭,看到了不一樣的台灣,不一樣的電影視野,如果說《練習曲》和《最遙遠的距離》點燃了影迷對東台灣的旅遊熱情,《穿牆人》則是示範了台灣風景的可能夢遊空間。

城市的出走與變形,關鍵在於創作者的心靈運算方式,愛寫詩的鴻鴻試圖把文字世界中自由拼貼組合的意象轉化成為電影中的場景,所有的熟悉換穿上新衣後,以豐富的詩情開拓了重新解讀生活場景的可能性。

鴻鴻的狂想與出走可以粗分為具像與抽像兩大類,前者,鴻鴻重新定義了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以及紅毛港與中都磚窯廠;後者,則是用光影投射雕刻出前所未見的心靈世界。今天,就先討論具像世界的新邏輯。

以故宮為背景拍電影不算新鮮事,問題在於拍出了什麼新意。鄭文堂的《經過》兼揉了文史趣味,規矩地訴說了一則故宮傳奇電影,有「寒食帖」為背景的愛情故事,對應 故宮老人及日本遊客的愛戀訴說著博物館的歷史;同樣以故宮文物做發想,鴻鴻卻在《穿牆人》中碰觸到了翠玉白菜的碎裂,以及用膺品替代的狂想可能。

如果拿寫實主義的放大鏡來審視翠玉白菜的碎裂,當然會覺得這樣的劇情處理幼稚又狂妄,但是《穿牆人》中的國寶碎裂是因為蠢動的愛情碰撞導致的結果,「永恆 與當下」,「記憶與失去」原本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情境,卻是《穿牆人》的劇情主軸,用文物來對照愛情,博物館就不再是單純的博物館空間了。

明明是故宮文物,先帶進宗教博物館的水幕,再加上十三行博物館的階梯與天景吧,原本的熟悉就成了陌生的驚豔,原本可以對號入座的場景,在刻意的不規則與不對稱組合下,有了全新的思惟,《穿牆人》就此推展出超乎意料的「未來」氛圍,讓電影的幻想氣質鋪天蓋地而來。

其次則是廢墟與文明的視覺意象。

走過廢棄的紅毛港,你一定可以聞嗅到歷史的味道,過去的繁華極盛,如今的斷垣殘壁,原本就可以創造一種憑弔傷逝的氣息。侯孝賢在《最好的時光》中利用紅毛 港留住了彈子房中的青春愛歌,在《好男好女》重建了在戰亂年代中斑駁失落的理想與現實,侯導以古味盎然的建物座標,完成了人生史話的素描;但是鴻鴻不想寫 歷史情書,他在紅毛港與中都磚窯廠中看到的是文明崩毀的符號,既是未來的象徵,也是夢中的世界,成為過去與未來同樣適用的虛幻圖像,既是完全陌生的「他 方」,也是走過來時路的「彼方」。

鴻鴻的影像連結讓紅毛港與中都磚窯廠有了更活潑的邏輯組合,更添了《穿牆人》的迷離特質:穿牆而出的你,究竟是到了未來還是過去?還是所有的虛幻都建築在你所記憶的圖像之中?

台灣電影最欠缺想像力,不論是詩情或描戲,大都困守在具像空間與戲劇結構上,因而少了激情的火花與讚歎,鴻鴻的《穿牆人》則是努力打破想像的框架,所以一 旦台南鹽田蛻變成為雪花花的「世界盡頭」時,你就清楚知道:詩人導演正在帶領你前進一個冒險國度,把你曾經熟悉的島嶼影像裝上翅膀與花朵,因而飛翔異邦, 因而鼻息留芳。

同樣的台灣,不一樣的解讀,同樣的青春,不一樣的記憶,詩人鴻鴻努力用《穿牆人》的影像書寫下不一樣的詩篇。 鴻鴻的《穿牆人》在意像、聲音和青春紀事上都表現得不落俗套。


轉錄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2449736#comment11167326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去西門誠品宣傳,佳穎流下了眼淚,因為導演為了拍穿牆人,把所有的積蓄用盡,也向銀行借錢抵押房子,我想導演為了就是完成一個屬於大家夢想的故事...
也感謝導演大膽啟用新人,願意給新人有機會演出.其實在每次看完穿牆人,我心裡面就會多一份感謝,那一點一點累積的情感,讓我對穿牆人更有信心,很需要大家的支持,這樣才能創作更多電影,需要大家這份行動力!!!

請大家支持穿牆人,把這份動力無限延伸.
現在就從msn標題散佈出去,[11月9日上映,力挺穿牆人!!]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一部作品完成,送到不同觀眾眼前,開始作者也成為觀眾──觀眾看我的電影,而我看觀眾,更透過觀眾之眼,重新發現自己的電影。
不是隔岸觀火,我身在火中,卻感覺澄澈清涼。
例如在東京影展看《穿牆人》。


為什麼需要超能力?

《穿牆人》是關於小鐵,一個因魔法石而擁有超能力的男孩,遊走在兩個女孩之間的戀愛故事。說穿了,無須補天遺石,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超越現實的想像力。故事中的兩個女孩,一個聽不見、一個看不見。這也不難理解──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愛情是沒有缺憾的。 


片中一場發電廠的戶外教學時,有學生嬉鬧說:「被輻射射到就會有超能力耶!」惹起一陣鬨笑,埋下小鐵撿到魔法石的伏筆。然而二次大戰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日本,觀眾對輻射議題何其敏感。他們當然知道,被輻射波及不但不會有超能力,還會致殘或喪生。果然映後便有記者問了這個問題。原本隱藏的主題竟因此豁顯出來:小鐵的超能力,事實上是個人殘缺的象徵,為的是彌補他對現實的不滿。就像女孩諾諾,因為聽障而戴著電子耳出現,讓小鐵一見鍾情,還好奇地問她,是不是外星人才戴那麼炫的電子耳?而另一個聽障的女孩雅紅,也是因為她必須在看不見的世界防衛自己,才帶著令人生畏的十字弓。

事實上,那些神奇的魔法(穿牆石)、先進科技(電子耳)、及慓悍武器(十字弓),莫不是為了彌補人的內在、外在缺陷而設。

就像戴著復古假髮、酷似六○年代美國影集的鐵媽,著迷於新式家電,但又苦於看不懂日文說明。那些越來越先進的科技產品,不正是為了服務(或造成)越來越冷漠的現代家庭?
 

殘缺與先進,就這麼成了「日本版」《穿牆人》的主軸。更別提片中的轉蛋店,原就是日本的發明。轉蛋這種具體而微的小世界,呼應著片中對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宏觀。倒是台灣觀眾屢屢辨識出的,片中「他方」與村上春樹被牆所圍繞的冷酷異境有共通氛圍,在日本卻無人提及。或者,這種對異境的想像,已內化成日本生活的一部份,反而視之為理所當然了呢?

法國和日本的觀眾,對台灣電影如數家珍的程度,每每是台灣觀眾望塵莫及的。我這次片中用了一段老片作為盲女雅紅愛「看」的電影,就被一位日本年輕人識出是白景瑞的《白屋之戀》。他還特地跟我說,最愛白景瑞的《再見阿郎》。我說,是的,阿郎是他寫實主義的顛峰,但我以為,通俗文藝片《白屋之戀》,卻最見現代主義的影響。片中攝影、剪輯常有驚人之筆,一段突兀的180度旋轉鏡頭,往復拍攝甄珍的臉孔與裸足,十分高達的形式底下,實暗藏情慾洶湧。

何處是世界盡頭?

最初得到優良電影劇本獎的《穿牆人》是一部「科幻歌舞片」。我試圖翻轉冷酷未來與溫情懷舊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意義,用來呼應片中描述的兩個世界。然而實際籌拍時,迫於執行難度,歌舞元素最先出局,只聚焦在少年的成長體驗。奇幻氛圍下的愛情遂成為重點。

然而如何奇幻?

片中有一「世界盡頭」的場景。正如小鐵的穿牆能力緊隨他的初戀而生,他的第二樁戀情則要終結在「世界盡頭」。美術濰瑄給我看過一張攝影家作品,是一艘輪船擱淺在陸地上,撲朔離奇。拍攝地點是吉達港。我詢問在孟加拉設廠的父親,他說照片不假,那兒每當退潮,便自然形成此般景象。我當即決定,《穿牆人》的拍攝要開拔到吉達港。
 


夢想是美好的。後來的經費估算,我們不可能出國拍片,當然更沒有本錢作3D虛擬。正愁苦找不到「世界盡頭」之時,突然在某無聊的官方雜誌,翻到一幅雪白鹽山的景觀,竟然就在台南!幾天後,製片組南下勘景之便,我們便順道訪問七股。皚皚鹽山赫然在目,美得像夢。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東京影展的亞洲選片人問我,那「世界盡頭」真在台灣拍的嗎?到底是哪裡?我不無得意地說,是一個不甚出名的景點。他稱,這種地方,日語叫「穴場」,就是不為人知的神奇美景。他來台灣時定要前往一遊。

《穿牆人》拍攝的諸多奇景,除鹽山外,還有恆春古城牆、磚窯、高雄月世界、唐榮磚場、橋頭糖廠、拆到一半的紅毛港(我們一拍完就被拆光了)。許多觀眾驚歎:竟不識有這樣的台灣!我自己也始料未及,一部奇幻電影,竟能成為台灣人文地貌的真實紀錄。就像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的表達侷限,某些真實,或許非要經由非寫實的手段,才能捕捉留存。記得不得不放棄孟加拉出外景時,當時只有懊惱憾恨。哪裡知道,世界盡頭便在眼前。

原文轉錄自台灣電影筆記網http://movie.cca.gov.tw/Cinema/Application/Content.asp?ID=118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拍完《3橘之戀》、《空中花園》到《人間喜劇》三部電影,以及《台北波西米亞》與《夏夏的聯絡簿》兩部紀錄片之後,這次導演鴻鴻挑戰了一個台灣電影從未出現的類型科幻片。在沒有電影工業的支持下,一千萬的輔導金要拍科幻片,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鴻鴻以多年來在劇場累積出來的經驗,與動員組織人才的能力,拍出了深具奇幻風格的末世電影。
 
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穿牆人」帶給導演鴻鴻靈感,如果你擁有穿牆的能力,你想做些什麼?捉弄朋友炫耀一下,還是幹下一票驚天動地的大案?鴻鴻將電影的背景設定在不久後的未來,男主角因為擁有一顆穿牆石而有了穿牆的能力,然而他穿越牆壁,來到的卻是另一個時空;即使有了穿牆的能力,即使有了兩個詭譎的時空,故事仍然與《三橘之戀》相似,一個男生周旋於兩個女人的感情,男主角擁有了穿牆能力,卻是用來追逐愛情。
 
《穿牆人》的兩個時空,在美術與攝影的經營之下,成功的打造出末世與科幻質感,那個可能因戰爭而頹傾的未來,廢墟般的場域,構成了未來美學的基調,已經被拆除的高雄紅毛港聚落、台南鹽田、屏東月世界等等,像是村上春樹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描述的兩個世界,同樣的孤寂冷漠,同樣的擁有世界盡頭。電影中用了幾個真人與投影共存的畫面,鴻鴻說這是從拉斯馮提爾《歐洲特快車》中學來的。
 
三位新人演員表現得也極為亮眼,張永政之前只拍過廣告,旦劇中的表現讓人眼睛一亮,印象深刻,李佳穎有演出演出舞台劇《看不見的城市》,在片中的表現獲得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的特別推薦,路嘉欣也突破以往給人的印象。
 (原刊表演藝術雜誌2007.11月號)
   (編按:我始終認為本片是奇幻片而不是科幻片,限於資金而以美術攝影來彌補電腦特效的不足,跳躍式的思考模式也與一般好萊塢或港片不同,但是瑕不掩瑜,仍有可觀之處)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盛夏光年」許正平、「孽子」郭政彰攜手合作!
*獨家披露電影三種不同結局及導演自創的穿牆之路!
*本片為台灣第一部「奇幻題材指標電影」,創作者試圖連結「超現實」、「台灣主體」、「文學藝術」、及「市場派機能」,導演突破輔導金格局所呈現之台灣原創活力,令人耳目一新!~文化觀察家 文俠隱
*全省金石堂強打,另外還有店頭預告片播放喔!

兩個世界,兩個女孩,一個選擇。

每個孩子都曾經擁有魔法,可以在現實與想像的世界間自由來去;隨著長大,
我們都喪失了那種能力。這個愛情故事,描述一個耳聾的女孩和一個眼盲的女
孩,如何使一名少年成長,並追憶每個人都曾擁有的那段魔法時光。

國片類型長久以來受限於資金之窘迫,無法突破以寫實為主流的風格,過去《
雙瞳》、《詭絲》之類驚悚片則在外資挹注以及市場考量下,力圖正面迎擊好
萊塢水準的製作規模,卻在過多相似類型影片中鎩羽而歸。這一次,《穿牆人
》要帶給台灣觀眾不同於以往的國片觀影經驗!國片擅長的細膩與親切情感仍
然不變,但利用「穿牆」這一具有科幻意味的情節設定,鴻鴻意圖打破現實與
幻想、當下與未來、甚至藝術與人生的疆界。大膽地利用美術及攝影技巧,將
人親土親的拍攝場景轉換為陌生奇異的虛擬世界,鴻鴻希望能夠突破過去國片
寫實風格的既定印象,以最單純共通的初戀故事,顛覆觀眾對國片的刻板印象


星盒子訂購

附註:百元優待卷適用於欣欣晶華、絕色、學者、台中日新、高雄三多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晚上,我收到穿牆人的劇本,得知明天要試鏡
「穿牆人」,我被這個充滿奇幻的字體吸引著,於是我用一晚的時間,消化了整個故事情節隔天約咖啡廳,這是我第一次和鴻鴻導演見面,其實昨天晚上,我就上網瀏覽了導演的資料,才得知鴻鴻導演是個詩人,同時也是穿牆人的編劇,當然還有很多經歷,在這我就不提了

 
確定要接穿牆人這部電影,中間等待一年才開拍

這一年時間裡,現階段能作的就是充實內在,我安排自己去上一些表演課,一方面學習老師教導表演的過程、一方面加強對表演的信心

 
我的第一個男孩,於是漸漸在我心裡有了個影像
這是一個很多內心戲的男孩,一直在尋找一個什麼,小鐵,17歲的高中生,活在屬於他的世界裡,音樂帶領著他的腳步前進現實生活是他覺得很悶的世界,只有穿梭在音樂裡,彷彿才能呼吸到一點寧靜一心夢想著另一個可能的世界,於是展開一場冒險小鐵,從懵懂無知到初識愛情、為了愛情而獨立冒險,最終並發現自我,認識人生

我的第一個男孩,我的第一部電影
國片第一部愛情與奇幻故事,希望能帶給觀眾不同的國片感受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於2007高雄電影節日報第一期       作者:鄭秉泓

打從上個世紀末,詩人鴻鴻的第一部電影《三橘之戀》在「純十六獨立影展」及後續各藝文場所播映以後,我們就確定了一個事實。鴻鴻的電影,絕對是台灣電影界,極不尋常的異數。

在《三橘之戀》的開場,鴻鴻透過俊傑與馬馬在戲院前的重逢,以及他們一起觀賞楚浮代表作《夏日之戀》(Jules et Jim),向我們暗示他的處女作同樣是關於三角戀情。只不過,這是關於一男兩女,也關於兩女之間的戀愛習題。鴻鴻的第二部作品《人間喜劇》,是一幅匠心獨運的台北拼圖。它宛如當年勞勃‧阿特曼把雷蒙卡佛的短篇小說集或是交織或是平行地改編為洛城22個角色的《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為自己身處的當代台北立傳的意圖明顯。至於鴻鴻的第三部作品《空中花園》,主題可不只是關於近似無可救藥的「衣」戀人生。它橫跨劇場、紀實、虛構、裝置、歌舞、實驗等多重影像屬性,它戲中有戲影中有影,它天馬行空妙不可言的臆想,宛如《費里尼的剪貼簿》(Intervista),在虛構、紀實、創作之外,也天衣無縫地自剖了屬於創作者本人的濃情與鄉愁。

在《空中花園》第八段「藏在鞋底的童年」中,女孩拿著一只鞋子,指著鞋底對觀眾說:「這是我的房屋模型,我小時候就住在這麼一個地方」。她鉅細靡遺地對著觀眾解釋鞋底的每一個部分。大的突起是廚房後門的升降梯,小的突起是樹林,綠色的長型橡膠底板是美麗的田野茶園,鞋緣的空隙是大路,每個突起之間的蜿蜒,則成了小徑…。女孩懷念了美好童年之後,才告訴我們,後來她家裡生意失敗,這個「模型」成為她最寶貝的記憶。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而鴻鴻的每一部作品,都自成一宇宙。孤孤單單地繞著鴻鴻自己的腦海星河公轉。於是,我們隨著《穿牆人》,前往鴻鴻精心打造的「不久的未來」,以及「他方」。或許就核心概念來看,鴻鴻的最新作品《穿牆人》,比較近似同樣關乎一男兩女的情愛記憶與追尋的《三橘之戀》的無限延伸。但我個人以為在某種程度上,《空中花園》的第八段,其實更像是《穿牆人》的雛(模)型。

《穿牆人》的靈感,來自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作品。與其說鴻鴻第一次嘗試奇幻超現實題材,不如說,鴻鴻從第一部作品《三橘之戀》到最新的《穿牆人》,其實殊途同歸。鴻鴻一直在開發、探測、想像關於「界限」的無限可能。《三橘之戀》的界限,存在於性別與愛情之間。在四條主線、七個段落的《人間喜劇》裡,鴻鴻則是把界限當成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你我熟悉的大台北城市。被切割的台北,碎裂成一片片的拼圖,然後被鴻鴻重新拼組、裱框。至於《空中花園》就更勇敢了,從影片的外在形式到內裡的核心概念,解構、挑釁、而後顛覆了那些本質的,如今幾乎已被明確訂定的屬性與界限。

在《空中花園》裡關於物質與文明,人性與慾望,個人與集體,虛構與紀實,想像與創作…等種種的對照、概念與奇想,如今在《穿牆人》中被更具體地耙梳,以更視覺性的意象呈現出來。於是,透過鴻鴻驚人的調度,已被拆毀的高雄紅毛港聚落,以更幽微豐富的視角,同時折射著屬於《穿牆人》男主角小鐵,以及高雄觀眾的集體記憶與鄉愁。於是,威權象徵的中正紀念堂被換裝為無國界的自由廣場,雪白的台南七股鹽山成了世界盡頭,而惡地地形的高雄月世界則是彼端的「他方」。《穿牆人》在虛實中跳躍穿梭的繁複層次,讓我想起了大衛‧林區導演的《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與《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而他把夢境當成過去記憶與現實未來出口的安排,則是讓我想起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的經典短片《堤》(La Jetée)。

又或者,《穿牆人》其實沒如我所想的,那般複雜。聽不見的女孩在二十年後的未來終於聽見,看不見的女孩在對應他方的現實之處最後看見,而小鐵也終於長大、年老。《穿牆人》原來是一部成長電影,如你我所熟悉的。

與鴻鴻三度合作的音樂人劉季陵,以及首度與鴻鴻合作的外籍攝影師包軒鳴,把《穿牆人》妝點得有時像是村上春樹筆下的冷酷異境,有時又宛如拉斯‧馮提爾鏡頭下的末日歐洲。奇幻元素並沒有因為兩千萬新台幣的拮据製作經費而遭到偷工減料的犧牲,用心的勘景與技巧性借助攝影視角及大量濾鏡背投等特殊效果的運用,讓《穿牆人》照樣洋溢著獨特未來風味的瑰麗迷離質感。《穿牆人》絕對自溺,但那是充滿著「自覺」的陷溺。因為它來自創作者的自信。鴻鴻的勇氣,讓原本可以拍得很「類型」的《穿牆人》,成為一首並不是太容易閱讀,卻又餘韻不絕的影像詩篇。

無論以詩入影,還是以影作詩,鴻鴻的每部電影作品,都是一首精彩的長詩。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部電影每本書都會有我最喜歡的一句...
不論是多悶的結局或是冗長的一篇
這一句,通常是我無解許久的解答
漸漸地我習慣把問題先丟一邊,不去管他
讓他暫時無解吧!


「失去的都還繼續存在」是電影-穿牆人中我最喜歡的一句


人(我)
常常覺得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不知不覺陷入不滿足行列中
慾望也變得不切實際
懷念失去的種種好像每天在做的功課
諷刺的是,努力做功課卻換不回分數進步
懷念之餘的心情也多了點遺憾


一路上,那些人,事,物
總有讓我難忘的吸引力
失去他們更容易感到無力......
打起精神,開始尋找失蹤的而非失去的
如果迷路了,也不會擔心!
因為我們會像小鐵和諾諾一樣,不期而遇。
哪怕僅存似曾相似,也足夠回味一生了。

(但可不可以不要20年那麼久呢......)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美
電影剛上演十分鐘,我心裡立刻浮現兩個字:自溺。沒錯,就是自溺。《穿牆人》導演鴻鴻,是詩人與兼具多重身份的多才型創作人-閻鴻亞,靈感來自於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同名創作《穿牆人》,而鴻鴻導演在法國旅行時也曾與《穿牆人》雕像相遇。這不是他的第一部長片,但卻是他第一次嘗試創作的奇幻類型。他說,希望創作更別具的台灣電影,更多樣更多可能的台灣電影。





然後,來說說我說的“自溺”問題。為什麼國片總是有種難以讓人走入戲院觀看的問題?小美有位寫詞的朋友,我曾問過他一個問題,在寫歌詞的過程中,什麼問題是他目前遇到算棘手的?他說,「當你寫了一些只有你看得懂,別人卻看不懂的東西時,那種感覺很難受」。我想,電影也是這樣啊,當一件作品呈現在眾人面前時,透過一種集體的共點意識與分享的情感交集,於是,作品的價值與美感,更強烈的、更迷人的展現出它的獨特魅力,孤芳自賞,是一件孤獨又價值無顯的遺憾。最初的台灣電影,講的是一種本土意識與人文的光影故事,其實,在體裁的發展上,受了早期政治因素影響,多有限制,爾後,在接受了外來文化的注入與政治穩定後,蓬勃的發展出更多元的台灣電影,尤其以八O年代的「新電影」為瞻,帶出了台灣光影更多更迷人的獨具風味。但一直到現在,是新元素的頃入讓台灣電影有更多不一樣的風貌,也是這些文化與資訊的快速侵入,如好萊塢、dvd、電腦網路、電視、衛星電視…等,彰顯出台灣電影工業體質的不扎實,出現了許多的危機。台灣電影創作人一直在這個體質不良的環境裡找尋、摸索,其實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題材老套與話題不鮮,多陷入一種自溺的氛圍,你會發現,有一種你得不到的共識與感受,而更嚴重的問題是,沒有娛樂的效果,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好萊塢電影就算走出戲院後,剩下的東西不多,但仍能在過程中體驗到就算只是大笑、或大受驚嚇的快感。即使歷年仍有多位導演作品在國內外獲得高評價,可是,觀眾不走進戲院,得再多的獎項,到底電影的價值在哪裡?這個問題很大,非常大,是個大哉問,體質不良,有太多支線的連結不全與供應不濟,不是問一句價值或危機在哪裡就可以說明白的,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與人物,就是「創作人」。




創作人不是工匠。他是一切靈感的發想者與光影的建構者,創意不鮮不多變,成了長年來台灣電影工業嚴重貧瘠的一個重要環節。不過,近年來,倒可看出一些端倪了,什麼端倪?電影創作的題材上更多樣了,新導演冒出頭了,如2004年周美玲導演的《豔光四射歌舞團》、陳映蓉導演的《十七歲的天空》挑戰新題材、新嘗試;或是改編自繪本、小說的《7-11之戀》、《向左走向右走》等;又紀錄片的突出表現,叫人讚賞,如《翻滾吧!男孩》、《無米樂》等,都是台灣社會本土人文的影像故事。因此,是不是台灣電影開始走出舊有的桎梏,不再自陷自溺了呢?或許是吧,鴻鴻導演的《穿牆人》,即為一件自溺作品的突出之作。




或許,看一部電影而已,問題根本沒有那麼嚴重。是啊,這是一部關於成長與自我認同的電影,主角小鐵穿越在不同的時空裡,藉由撿到一顆在牆上的壁石,有了穿越的能力。就好像是《駭客任務》的Leo,穿梭在母體與真實世界一樣,只是後來發現小鐵穿越的,是他真實與那逃避的世界。其實,這類的奇幻電影類型在台灣電影並不多見,不過2002年張作驥導演的《美麗時光》也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奇幻電影,《美麗時光》在片尾,男主角范植偉躍身一跳,悠遊在水中,留下了無限的遐思,這一跳,是結束也是他的嚮往,水波斑斕、魚兒敞游…《穿牆人》讓小鐵可以自由的穿越在他心裡空缺的那個世界,得到補全,我們都有一個逃避現實的秘密基地,在這個秘密基地裡,有我們做不到的能力、有我們不需要去面對的綺麗幻想,這個幻想甚至通俗到,你和我都曾經想像過。可能鴻鴻導演是位詩人的關係吧,片中盡述了一種詩意的美感,從小鐵與諾諾相遇的一刻起,旖妮且帶著詩意,而且也是我個人很喜歡女主角李佳穎(飾諾諾)吧,與外星人談戀愛,這個設定,讓我多了一些想像與好奇。片中充斥著一種科幻的質感,像金屬一般的質感,美籍攝影師包軒鳴為《穿牆人》包裝出一種迷蒼的科幻質感,從文本創意到攝影到行銷,《穿牆人》都運用了現在新一代的新穎思維,試圖去引起共鳴、牽動群體觀影意圖。





原來,我們根本不需要,害怕失去。


我非常喜歡裡面小鐵說的一句話︰「失去的,都還繼續的存在著」,於是,他知道他不必再害怕,因為原來他所失去的東西都可以在另一個世界找到,他可以不用感到失落或是難過。於是,當他失去諾諾的時候,也希望,穿越到那個荒蕪的「他方」,去把諾諾找回來。但是在「他方」誰知竟遇上的不是諾諾,而是另外一個女孩,雅紅。兩個身上有缺陷的女孩,一前一後的,走入了小鐵的生命。原來,逃避的世界,不一定會是完美的,就像小鐵穿越的那個世界,是荒蕪且了無生氣的;原來,我們逃離的,是一個更未知更需要勇氣去停駐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而且在這短暫的停留後發現,我們,還是得回去原本的生活裡。而,這一路拾遺的「失去」,竟是讓生命更加豐富、更有靈魂厚度的瑰寶。




最後,來辯解一下我對《穿牆人》的自溺說。一部自溺電影,若是陷入一種自我沈溺的困境,那解脫與結束的意識形態就相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跨越的過程,電影從自身的題材中跨越,也帶著觀眾一起從意識中去跨越,這是絕對的自溺也絕對的超越。我想,鴻鴻導演做到了。當我們沉陷在一種困惑中時,會產生無限的想像,這種想像,只限於我們個人,是非常自我、非常秘密的。你想過,要把這份秘密分給大家體會、品味嗎?我相信,《穿牆人》會帶著你,一起體驗這個秘密,而且,這份秘密,其實是可以分享可以與其他人一起體驗的喔… 就像不要害怕失去一樣,不要去害怕分享秘密,因為大家也都擁有這份陷溺,可能會是在我們童年、青年、中年或者是老年。而《穿牆人》,這樣的自溺,帶來了一種相對的超越…



我想,如果我也可以穿越、跨越,我想穿牆到世界盡頭,然後寫下到此一遊。

原文轉錄自即興的永恆Film is in Blood
http://mypaper3.pchome.com.tw/news/nicole669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