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評<媒體>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觸動了每個人曾有過的、乍現的綺想,看完後那股的悸動仍在心裡迴盪~Filmliterature
這一路拾遺的「失去」,竟是讓生命更加豐富、更有靈魂厚度的瑰寶。~小美
以最單純共通的初戀故事,顛覆觀眾對國片的刻板印象~放映週報
推展出超乎意料的未來氛圍,讓電影的幻想氣質鋪天蓋地而來~藍祖蔚
年輕時的愛戀,即使到最後只剩遺憾的告別,在記憶中,往往就已經是永恆~iLOOK楊元鈴
曾經在某個年紀,對人世感到好像已瞭解透徹,但現在卻愈老愈不肯定~楊忠衡
一部披著童話外衣的哲學故事~平平
這是否依舊是一個少年的故事,與大多數的成年人無關?~ vocodeur

在開始追尋夢想的同時,挫折、代價跟喜悅才能讓人成長~千尋

如此唯美的作品,真應該申請觀光局的補助~影評劇場人侯剛本
影像處理得不錯,與敘事調性貼近得恰到好處,一種愉快的觀影感受~作家臥斧
洋溢著獨特未來風味的瑰麗迷離質感~Ryan
良好的場面調度與流暢的節奏,呈現國片美學新風貌~小智
不可能的任務,成功打造末世與科幻質感,構成了未來美學的基調~貧窮男
我被音樂和構圖、光線、畫面色彩嚇傻了~dinoism
很多幕都美的不像話,可以弄一個劇情地圖,順便帶動一下地方產業~CIO
劇本與場景之間相得益彰使電影更有感覺~immad
適合喜好科幻、羅曼史、邏輯推理題材或是成長議題觀眾的新奇之選~衛西林

可惜金馬獎只入圍最佳視覺效果,它真的今年台灣最"驚奇"+"有趣"的好看電影~佚名
開拓出台灣電影21世紀的奇幻江湖路~影評人顏士凱
突破輔導金格局所呈現之台灣原創活力,令人耳目一新!~文化觀察家文俠隱
2007年最富想像力的台灣電影~Taipei Times
a bittersweet coming-of-age tale, and a mediation on the passage of time~China Post
顛覆國片寫實主義的好片,加上這麼棒的配樂,沒看就不叫喜歡電影~zenh
題材特殊的新國片,李佳穎的表現不俗,令人為之一亮~andy7532
穿牆人是奇幻電影的必看之作!~美國娛樂權威Variety《綜藝》雜誌
今年除了練習曲之外的好片~beckC
我會推薦親友進戲院看的闔家觀看的國片~台視翁英修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恭喜電影<穿牆人>大受好評,重量級的知名影評人RUSSELL EDWARDS,在釜山影展期間公開發表了一篇觀賞完<穿牆人>電影的影評,以下是相關內容轉貼於此,歡迎愛好電影的朋友們互相奔走,一起來支持這部好電影哦!^^

美國娛樂權威《Variety綜藝》雜誌影評 2007.10.10

羅素‧艾德華Russell Edwards

《穿牆人》The Wall-Passer

 在《穿牆人》這部台灣的奇幻愛情片裡,時間和空間都不是阻礙,然而還是有些東西是愛情無法克服的。過去曾和楊德昌導演合作過的編劇,鴻鴻,這次以導演身分發表了一部很有特色的低成本電影,不過電影裡呈現出來的豐富視覺效果,創造出了一個超出有限資源的奇幻世界。交錯的故事敘述方式有露出一些馬腳,不過仍然讓人從頭到尾都很投入,是亞洲或奇幻影展裡的必看電影,很可能還會出現一些死忠粉絲。
 故事從一位17歲男孩,小鐵(張永政飾)和他的父母撤離地震災區裡的老家搬到「實境城」開始。他的保險業務員父親幾乎不說話、而他的家電迷母親卻老是說不停,熱衷於鋼琴的小鐵則是以手指不停的敲出音律。他像在操作發報機似的不停的敲打電腦鍵盤,造成由網路支配的極權政府負荷超載。

 在一次前往核電廠的教學旅行中,小鐵發現了一顆放射性的石頭,讓他有了可以穿越牆壁的能力。教學旅行的下一站則是在附近的博物館,在那裡,小鐵遇見了一個藉由電子耳溝通的聽障女服務員──諾諾(李佳穎飾),從此他們開始了他們的脆弱的愛情,不過也因諾諾法國前男友的出現而決裂。

 傷心之餘,諾諾失蹤了。小鐵藉由那顆發光的石頭,穿梭在世界的角落,尋找他那失去的愛情。諾諾始終音訊杳然,小鐵最後卻在一片荒蕪地帶裡,遇到了類似穿著皮衣的蘿拉的盲女辣妹(路嘉欣飾)。小鐵想要個當救美的英雄,可是辣妹透露出的秘密卻翻覆了他們之間的關係。

 《穿牆人》的劇本很耐人尋味,雖然在自己的弔詭哲思中有點迷了路,不過結局還是予人強烈衝擊。演員的表演扎實,穩定的演技讓一些可能淪為搞笑的場景變得很有說服力。導演的功力面面俱到,也善用投影和其它技巧來刺激視覺效果。攝影師包軒鳴的攝影讓人印象深刻,他以大量的鐵藍/灰色的金屬色調打造出一種精緻質感,成就超逾了本片的微薄成本。其它的技術層面也都十分令人激賞。

原文見Variety網站

http://www.variety.com/review/VE1117935052.html?categoryid=31&cs=1&query=the+wall%2Dpasser Wall-Passer'


'The

Posted: Wed., Oct. 10, 2007, 11:33am PTPusan
Chuan qiang ren (Taiwan)
By RUSSELL EDWARDS
 
A Dark Eyes presentation of an Ocean Deep Films production.(International sales: Joint Entertainment Intl., Taipei.) Produced by Yeh Jufeng, Cho Li. Directed, written by Hung Hung. 

Tye -Chang Yungcheng
NoNo -Lee Chiaying
Blind Girl -Lu Chiahsin
(Mandarin, French, Japanese dialogue)

 Time and space provide no barrier, but there are some things love still can’t overcome in oddball Taiwanese sci-fi romancer “The Wall-Passer.” An occasional collaborator with Edward Yang, scribe-cum-helmer Hung Hung delivers a stylishly mounted low-budgeter whose rich visuals help create a fantasy world beyond pic’s resources. Mixed-up yarn initiates several narrative dead ends, but remains engaging to its conclusion. A must-see for Asian and fantasy fests, pic may garner a small, but loyal cult following on ancillary.

Story hurriedly begins as 17-year-old Tye (Chang Yungcheng) and his parents evacuate their home after an earthquake on planet G40 and move to Reality City. With his insurance salesman dad rarely speaking and his appliance-obsessed mom rarely shutting up, Tye is fanatical about the piano and takes to constantly tapping out rhythms. His constant tinkling on his computer keyboard as if it was a set of 88s leads to an overload on the Internet-dominated, totalitarian state in which he now lives.

 While on a school field trip to a nuclear power plant, Tye discovers a radioactive rock whose powers enable the schoolboy to pass through walls.

 As the school trip continues on to a nearby museum, Tye also meets alien deaf shopgirl NoNo (Lee Chiaying) who can speak to him thanks to the interpreting bionic earpiece she wears. The pair begin an angsty romance that is truncated by the reappearance of her French-speaking ex-lover.

 Overwrought, NoNo disappears. With the aid of his glowing stone, Tye searches around the world for his missing love. While NoNo remains elusive, Tye ends up at the barren region with a young,

 leather-clad, Lara Croft-type hottie (Lu Chiahsin) who also happens to be blind. Tye wants to play rescuing hero, but hottie makes revelatory and disconcerting claims that shift the power balance of their relationship.

 Intriguing script gets tangled up in its own philosophical contortions, but finale still manages to score a poignant punch. Perfs are solid, and thesps manage to successfully persevere, offering convincing turns through some potentially silly scenarios.

 Helming is well-considered and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stimulating visuals that make good use of rear proj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Impressive lensing by Jake Pollock is largely dominated by a metallic cool blue/gray tinge, that creates a sophisticated look way beyond pic’s obviously meager budget. All other tech credits are impressive.


More than one option(Person) Edward Yang
(Person) Yang Decheng
Camera (color, B&W, widescreen), Jake Pollock; editor, Chen Powen; music, Liu Chiling; production designer, Tang Weihsuan; sound (Dolby Digital), u Duuchih, Tang Shiangchu. Reviewed at Pusan Intl. Film Festival (Asian Film Market), Oct. 9, 2007. (Also in Tokyo Film Festival.) Running time: 108 MIN.

Variety is striving to present the most thorough review database. To report inaccuracies in review credits, please click here. We do not currently list below-the-line credits, although we hope to include them in the future. Please note we may not respond to every suggestion. Your assistance is appreciated.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vocodeur 
成英姝說她愛自己的不合時宜(中時三少四壯集2007/10/31),讀文的當時,我說那是老靈魂的自豪與焦慮。但那天在計程車上不知想起了什麼,亦對身邊的人言道,我覺得自己從不真正歸屬任何地方。我已二十好幾,即將邁入三十,拋棄的過去卻已有一籮筐。詭異的是,我一直在環境裡尋找歸屬感,卻總在稍感安適的時候起身離去,那一個剛要溫暖起來的角落,就在立身的瞬間變得冷酷異常。有的時候,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害怕變成一種可供辨識的模樣,所以才選擇逃離?聽著我詳述過去,身邊的人於是說了——「因為妳生活在他方」。


所以在
鴻鴻的電影《穿牆人》裡看到斗大的「他方」二字屢次出現的時候,對於此一於近日內屢次出現的生命主題,頗有心驚之感。也可能這樣的字眼並不稀有,大家平時用來用去,也沒有什麼特殊感覺,而就在我頻頻思考這字詞所指涉的深層意義時,「他方」二字才自其隱身的各式日常無義言談與文句中躍身而出,成為似曾相識的來者?

住在實境城的《穿牆人》男主角小鐵,高中生的年紀,父母是一般的中產份子。身為一個在學學生,他在學校裡的生活是黑白的(電影畫面以高反差黑白處理),每日通勤經歷的周遭事物也是死寂的黑與白,唯有公車車窗上貼印的「緊急出口」字樣染著了醒目的鮮紅色。校園外的生活,小鐵倒是擁有色彩,就算是參觀核電廠校外教學,如此令人缺乏興味的活動,也都比教室裡的場景更有顏色。

參觀核電廠的過程中,小鐵意外拾獲帶有奇異能量的石塊,這個石塊可令他穿牆越界,所以當他在博物館碰見令自己心動的聽障女孩NONO時,他可以穿過展覽品的保護罩,立起被碰倒的翠玉白菜,為在博物館工作的女孩解圍。NONO說藉著石頭的力量來去如影的小鐵是「外星人」,但她自己其實才是帶著異於常人的距離在體驗這世界的「異鄉人」。帶著助聽器的女孩,聽見的世界很不一樣,多數人習以為常的日常聲響,對她來說都嘈雜得驚人。小鐵想借助聽器感受NONO的世界,但女孩說男孩永遠無法體會她所聽到的聲音,一如她永遠無法知道一般人聽見的流水聲是何種形式。關於這一點,無人可證,但小鐵說女孩聽到的聲音或許比較美,女孩於是笑了。我以為這是個典型的青春故事,所有關於青澀年華的煩惱冶於一爐,終於碰到一個可以愛戀的對象,就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全部。但年屆不惑的導演,為什麼想要拍這樣一部片子呢?

小鐵努力討好,女孩終就還是走了。女孩離開之後,寄了一封e-mail給小鐵,從此失聯。小鐵打開附件,裡面是一張張女孩與自己的合照,最後一張照片是女孩的獨照,她站在一處像是十字路口的地方,背後有一個路標寫著大大的「他方」二字。小鐵呆坐床沿,手裡拿著石塊,失落不已。身心疲懶之際,他猛然往後一倒,竟不如預期能夠安穩地靠在身後的牆壁上,反倒穿牆進入一個如廢墟般的空間裡,周遭所見的顏色只有黑與白。他在傾頹荒廢的建築物內搜尋探索,四周不見來人,只能跟著一個歪身行走的機器人循著樓梯向上,在陽光灑落的窗台上看見一個寫著「他方」二字的火柴盒。

小鐵帶著「他方」火柴盒,回到原本的房間裡。他看著火柴盒,總覺得那個異世界與不知去向何處的NONO有所關聯,於是他決定回到那個空間裡。這一次,他碰見身著勁裝的盲眼女孩雅紅,女孩儘管無法視見,身手卻極為矯健,就在小鐵將受夢獸襲擊之時,女孩射出弓箭將他救出。到了最後,故事演變成小鐵其實是雅紅的電玩世界男主角,對雅紅而言,小鐵是從幻想世界跑出來的人物,她與小鐵是「同質異體」,兩者其實是同一人,小鐵是她所創造的理想存在。而小鐵因為發現過去失落的東西,都可以在這個異次元空間尋回,所以生活的一切都變得令人放心。

如此說來,我們所處的時空若是等同於小鐵所在的實境城,就影片的邏輯而言,我們是否就是「自覺不完美的某種理想存在」,每一個人都是夢想(雅紅)所創造的現實體(小鐵)?或者說,我們其實生活在荒涼世界,當現實(雅紅)與幻想(小鐵)一吻結合,生活的顏色才會出現在我們的周遭?

電影的最後,鴻鴻藉著學校老師的口,說了一個莊周夢蝶的寓言,似乎總結了這個故事。但電影裡鼓起勇氣碰撞現實的還是懷夢少年,為父為母的角色一如其他青春電影,與周遭融成一幅調和的風景,認命地生活在他們所在的位置,一如奶油蛋糕上的一顆草莓一般,理所當然。

這是否依舊是一個少年的故事,與大多數的成年人無關?

身旁的人,後來借了我一本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活在他方》 (La Vie est ailleurs,時報出版)。景凱旋的譯後記提到:

「生活在他方」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韓波的一句名言,對於一個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周圍是沒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
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食衣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

所以,是因為年輕所以才有不斷的追求?如果有一天我們停下腳步,是不是等同決定自己就要自此老去?

我無法想像自己變成任何一種面貌。至少,這一刻我不願想像。

《穿牆人》裡的少年最後放棄碰撞,是因為奇異的石頭失去了神效,他再也不能回到那個異次元空間裡。那麼,當我們放棄的時候,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狀呢?我們會是主動放棄的角色嗎?

還是,我們可以永遠感覺格格不入,然後對周遭的一切保持清醒?


轉錄自  http://aircraftnumber3.blogspot.com/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電影敘事技巧與舞台劇(服裝、道具、表演等)創作能量多方齊備下的難能之作。選景與道具設計製作尤其周延用心除了開頭部分稍弱,其餘部分異時空/未來感塑造具說服力。

運用到影片放映作背景的拍攝技巧,在國片中應屬創舉,加上機械結合標本的裝置藝術等元素,釋出的誠意與用心,改寫了輔導金影片在風格與製作上必定受小成本制約的刻板印象。

選角眼光獨具,如列車長的奇特臉孔,不僅令人印象深刻也成功帶出陰森兼未來感的氣氛。

配樂在本片屬較高難度的挑戰,段落多且每場戲都同時附有過場和主要訴求的任務。路嘉欣追逐巴士一場,歌曲響起情緒到位,令人動容。

開頭搬家一場,丟棄機械人與遷居本身暗示出「現在的自我與過去的自我斷裂」,少年轉大人的人生關鍵時刻,種下主人翁日後的不安心理狀態,及探索充滿舊物件神秘世界的潛在動機。

李佳穎外型甜美柔軟,演出生動自然。張永政外型略似【拳霸 Ong Bak】的東尼嘉(Tony Jaa),越到後來表現越沉穩自信。戴立忍擔任開頭的旁白與演出結尾主人翁(壯年後)與李重逢不相識一場,具有穩定與壓軸的效果。

故事藉一塊能賦予人穿牆超能力的隕石和高中男生的兩段羅曼史,引出穿梭遊走「此岸」與「彼岸」的離奇遭遇。介面兩端的不同世界,可以解讀為童年與成人,現實與理想,甚至不同人生選擇的各自「境頭」,邏輯新奇巧妙,兼顧超能力的想像、緊張刺激(翠玉白菜的劫難一場)和幽默笑點(父子對於「若你生的是女兒」的對話一場,充滿人物反諷的趣味),適合喜好科幻、羅曼史、邏輯推理題材或是成長議題觀眾的新奇之選。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音樂要怎樣才能讓人盪氣迴腸呢?


電影音樂要怎樣才能讓人盪氣迴腸呢?

我的答案是:一聽就能教人凝神,就能專注,繼而喜悅,繼而沈浸在音樂揚舞的意境中。

曾經替鴻鴻的電影《三橘之戀》、《空中花園》和《穿牆人》譜寫過電影音樂的劉季陵就擅長用舞曲的旋律、甜美的音符和多元配制的魔法配套,迅速帶領觀眾跳躍起舞。

《穿牆人》的劇情主線放在張永政飾演的小鐵和李佳穎飾演的諾諾上。諾諾外型甜美,又因為耳殘,得帶電子耳,還得打手語,她講起話的腔調和語法因而與一般女孩都不懂,但要小鐵愛上諾諾,音樂是最便捷,也最有效的魔法,劉季陵因而就寫出了「諾諾的手語歌」。

電影音樂與其他音樂最大不同地方在於要直接與情緒對話,旋律越簡單,越能夠琅琅上口,就越能捉住觀眾的心,「諾諾的手語歌」其實就像首小兒歌,旋律簡單, 聽了兩句就會跟著一起哼唱了,但是劉季陵歌詞卻也也層層轉進,從簡單的家家酒印像,推轉到人生世界,眼界越來越寬,心情飛舞的旋律與節奏也越轉越快,這首 歌的歌詞如下:

天空中飄起了氣球
七彩的太陽輪轉
鍋碗與瓢盆不夠用
牙膏和牙刷動員

跳支舞 呼拉吧 跳支舞
看著我 你的眼 你的心

拋開工作和制服
離開吧車子房屋
地球已破了一個洞
城市卻還很年輕

在所有葉片落下時
我進入你的夢境
公轉後我還要自轉
傻瓜才閉上眼睛

跳支舞 呼拉吧 跳支舞
跟著我 你的眼 你的心

劉季陵的歌詞中,「跳支舞 呼拉吧 跳支舞/跟著我 你的眼 你的心」其實就是一種邀舞的同樂情緒,但是「地球已破了一個洞/城市卻還很年輕」,卻又把人生夢想拉到了一種天地不仁,唯獨我不知天高地厚的純情浪漫。這 樣的歌詞,這樣的音樂,不但呼應了《穿牆人》的青春主題,同時也替電影多添了一道平行詮釋的空間與色彩。

更重要的是聽完了「諾諾的手語歌」,看著李佳穎飾演的諾諾那般天真斑斕地比著手語,帶領大家聽見一個新世界的表情,觀眾的眼睛和心靈都好像與小鐵完全同化了,小鐵心中的震盪,其實就在觀眾的心田中盪漾開來了。

至於《穿牆人》的神奇殞石及穿牆而出的魔力效應,則是需要另類的異世界音感來打造,好萊塢的選擇會是沈重或冰冷的音效,但是劉季陵則在「咒語」一曲中,除 了他信手拈來的提琴旋律力量外,另外再添加了人聲齊唱,就在混沌不明的德語歌聲之外,女聲呻吟的獨唱和鋼琴的伴奏也適時混合了進來,四度音場的共鳴雜混就 形成了「咒語」的神秘魅力。

這樣的技法其實在「逆時針航行」也有著更袖珍,但更精緻的處理,讓空靈的歌聲踩著旋律感十足的音符四處亂竄,真的就油生了逆向航行的趣味。

當然,我更鍾愛「Fly」這首音樂,鋼琴主題像是一位癡情少男在暗夜中訴說著自己寂寞心事,然後小提琴重複同樣的旋律,象徵著聆聽與共鳴,最後則是鋼琴與小提琴的重奏,青春的孺慕與孤單在「Fly」的樂音中,更將徬徨少年時的青春矇懂心情做了永恆的註解了。

觀看《穿牆人》,你不會忘記攝影與美術聯手創新的視覺,你不會忘記劉季陵的動聽音樂,今年的金馬獎評審只「看」到了《穿牆人》的視覺,卻沒有「聽」見《穿 牆人》的音樂,那是殘缺,也是遺憾,我只能在文章中提醒大家,多帶一隻耳朵去「聽」《穿牆人》,你一定會聽見不一樣的人間美麗。

(編按:11/10  18:00 台北愛樂電台 劉季陵 on air )

轉載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愛情記憶是否永遠停格在最美麗的那一剎那?

你會如何接受小男生或小女生的戀情呢?

有的人一笑置之,有的人收藏進記憶匣,有的人熱情擁抱卻悔恨終身,鴻鴻的《穿牆人》則由女主角李佳穎飾演的諾諾對著張永政飾演的小鐵說:「二十年後再來找我吧。」

你會如何期待老情人對你的記憶呢?

《穿牆人》中小鐵驚訝於諾諾的不老,但是諾諾卻對「塵滿面,鬢如霜」的小鐵不復記憶,還真應驗了蘇東坡名詞「江城子」中的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電影中的小鐵還只是傻愣的十七歲中學生,諾諾卻已經是博物館裡的二十二歲手語導覽了,他們的愛情故事開始在巧遇與尋訪之間,愛情的種籽也快速地在音樂、手語和小狗間滋長,小男生對於愛情的執著都是霸道不講理的,要就牽手,要就吻,即使撞破了翠玉白菜,也是理直氣壯的。

偏偏諾諾另外還有一位法國男友,情敵相見時,大家的眼睛與情緒都是火紅的,都要諾諾給個承諾,選擇一邊,於是諾諾哭了,人也突然消失了,丟下一句要去他方旅行的電子郵件,以及一個二十年之後再相見的盟約。

許多的愛情都是瞬間的激情,時間過了,顏色和濃度都褪淡了,記憶也不復存在了,但是《穿牆人》卻真的讓小鐵和諾諾在二十年後相見了。

再見面,小鐵已經由清純的張永政換成了風霜的戴立忍,那是二十年光陰改寫的人間記憶;但是諾諾還是諾諾,李佳穎還是李佳穎,還是做導遊,還是在介紹人間風景。

已經變了的小鐵還記得諾諾,一眼就能認出她來,但是諾諾卻認不得小鐵了,即使小鐵重新比起手語,也只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沒有了「原來是你」的興奮與激情了。

詩的愛情不受文法羈絆,鴻鴻《穿牆人》中的愛情也同樣不受禮法規矩限制,男人變了,女人不變,讓諾諾頓然就成了永恆的女神,那是癡情詩人放存心中永恆的禮讚與嚮往,所有的美好記憶即使在多年後依然以當年的模樣跳脫在眼前。

美的嚮往可以永恆不變,但是記憶呢?誰不想留住青春?但是小鐵留不住青春,他有過的清純與俊美同樣也被歲月磨拭殆盡了,諾諾認不出他,記不得他,或許是最 傷人心的摧折,卻也在相對茫然中說出了最殘酷的人間真理:曾經那麼刻骨銘心的往事,就只能凍結在那個特定的時空中,蒼老或許另有韻味,但是難忘的還是十七 歲少年的火樣熱情及二十二歲的女郎青春啊。

《穿牆人》中的女主角都是感官殘缺的人,諾諾是聽障,必需戴電子耳,比手語,講起話來也有點大舌頭的感覺,李佳穎的表現是甜美而又迷人。路嘉欣飾演的雅紅,則是活在虛擬世界的勁裝少女,她身手矯健,但是眼睛看不見,戲冷情熱,也另有味道。

夾在她們之間的小鐵,則像是任性的邱比特四處射著弓箭,因為小鐵的吻,諾諾彷彿聽見了男人貪婪的欲望,因為小鐵的吻,雅紅卻看見了顏色與實像,愛情改變了 她們的感官,也改變了她們的生活,原本殘缺的人生,因為愛情而變得飽滿,但也因為愛情,必需抉擇,必需割捨,不夠圓滿的人生頓時就又變得殘缺,但是唯獨有 過的記憶不會消散,一卻都凍結在最美麗的那一剎那。

《穿牆人》試圖講兩則完全不同韻味的愛情傳奇,但是雅紅消失了就消失了,初戀的諾諾才是永恆,永遠活在男人的心中,等著相逢,等著重溫,「縱使相逢應不識」,一切還是溫甜的。
 


轉載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的電影直接用一格格的影像訴說著無盡的創意。

青春期最常陪伴你的空間是那裡?教室?補習班?書桌?公車?臥室?

每個人可能都會做出複選的答案,因為人們的青春都困在一定的框格中,你只能在其中呼吸、孵育或翻滾,不管最後能否啄破困殼,青春的苦悶與追尋都是人人都能體會的共鳴軸心,過去的電影中,不論是夢幻搞笑,或是懷舊憶往的青春校園電影都在寫實要求下,如實重現了青春的印痕。

但是,鴻鴻的最新作品《穿牆人》卻不想寫實,不想重複,他試圖在熟悉的空間環境下,碰觸更有活力,意像也更鮮明的新視覺,於是透過張永政飾演的小鐵角色,替大家熟悉的青春選項都創造出「出走」的視覺意像。

鴻鴻替《穿牆人》定義的時空座標是「不久的未來」,含糊不明確的多重可能性提供了美術設計湯濰暄與張耿華可以大展手腳的空間,小鐵的家居可以冰冷灰暗得一如未來時空,飾演媽媽的李烈的一頭螢光寶藍假髮更具像定義了「未來」的氛圍,但是未來的人們卻也重覆著舊日的議題,絮雜也唸著工作、學業、消費的話題,重現著森田芳光電影《家族遊戲》中家庭餐桌的表面和諧與內心各自計算的生活方式。


家庭是冰冷的,課堂和教室則是戴上薄紗迷霧的光影記憶。鴻鴻用了黑白攝影與背投影的簡單技法,卻翻新了多數觀眾習以為常的空間概念,也使得一部花費了二千萬製拍的《穿牆人》呈現了台灣電影少見的全新視野。

黑白攝影的影像其實就是區分男主角小鐵的內心與外在世界的一枝色筆,黑白一畫,世界就涇渭分明了。
當然黑白攝影所呈現的視覺,不但讓世界成了單色,也讓質感顆粒變粗糙了,清楚標示了青春時期最無奈的慘白記憶。老師在講堂上的喃喃自語其實是青春期最不堪回首,也印像最模糊的身影,這樣的光影錯落顛覆了校園電影的傳統,堪稱是《穿牆人》最突出的視覺風味。因此,接下來橫向移動的鏡頭帶出了錄影教學的荒謬(其實,不少台灣補習班也盛行著錄影帶補課的教學模式),更讓蒼白的青春時光印記清楚呼應了小鐵急於穿牆而出的心情。

當然,清冷灰白的美術意像更在二十年的鹽田相會場景達到最高潮,長大成年後的小鐵依舊在灰白的世界裡攀沿而上,昔日的愛人卻已不認得他了,失落與無力的感覺投射在蒼白的鹽山上,是不是更像一聲沈重的歎息。

至於背投影的手法則是變更了真實世界的距離感。所有的投影片都是把影像投射在一個平面空間上,正投影會帶出人影,背投影則是將平面影像貼近了有三維空間的角色人物上,顛覆了人物與空間的距離感,此時背投影的黑白影像與立體人物的彩色形象又形成了兩個空間的對應與對話效果,背投影的空間是真實的,卻是慘白的,而且所有的喧囂繁亂都與小鐵無涉,他也無心搭理,因為坐在公車上的小鐵正浸泡在自己的傷感情緒中,在淚水中療傷,在思緒中吶喊…精彩的影像讓觀眾清楚「看見」也「想見」的小鐵心靈,攝影與美術的功力確實不凡。

二元世界的對立手法,其實是中外藝術家都愛用的手法,《穿牆人》的二元對立情境有些相似於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文學獎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名著《徬徨少年時(Demian)》,只是因為鴻鴻的影像超越了傳統台灣電影的格局,當然更值得大書特書。

赫塞在《徬徨少年時》中對於男主角在青春成長歲月中領略到的分裂人生有過這般形容:「白天的天地和夜晚的天地,這兩個極端不同的世界在這段日子裡交錯在一起。」白天的天地指的是父母打造的光明和諧天地;夜晚的天地則是遊走在邪惡與墮落邊緣的神秘天地,多數孩子都是順理成章被導引到光明世界,但在私下、關燈的時刻中,他們卻會想要碰觸一下黑暗的神秘果實,規矩與出走因此就形成了青春期相互拉扯的矛盾力量,《穿牆人》中的小鐵的日常生活就已是二立對立的情境;穿牆而出的特殊魔力,更讓他有機會進入奇幻與瑰麗的他方世界,這一切的意境全都在《穿牆人》美學設計上清楚顯影。

轉載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看簡介時,以為是部充滿未來感的電影,但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美了,因為電影故事在幾十年後的未來,但科技並未進步(反而停滯在此刻現有的科技狀態),想是籌拍電影的資金不夠所致。後來的座談中導演也說了資金不足的困境。

這樣也好,雖然跟想像中的未來世界有些出入,但對觀眾來說,卻有種熟悉感(或可笑):原來幾十年後的電腦跟現在沒什麼差別,原來幾十年後的車輛跟現下沒有差別,原來幾十年後的生活跟現在沒什麼差別!

故事講一男兩女的故事,像是開啟愛情的最初,從三人身上流轉,其間經歷的甜蜜、衝突、掙扎,卻像電流一樣傳遞到下一位身上,彷彿愛情經過體認能夠學習、成長,就像諾諾說小鐵不夠體貼,不懂得站在別人立場想,到後來小鐵遇見雅虹,卻主動關心起對方,才恍然自己對感情的諦悟。


雖然故事繞著小鐵追尋諾諾一路發展下去,但其間流動的畫面、音樂、情境卻像詩一樣,很美,很跳,很多意象。有時候,我懷疑導演是不是刻意把許多對白(或情節)刪掉,利用這些音符與畫面構成的影像給觀眾自行想像故事發展或角色情緒,甚至刻意引導觀眾跟著鏡頭東奔西跑,然後投影在事後的腦海裡回味,像影像詩般令觀眾各自獨立,各自連結。


我欣賞導演選擇的場景,雖然有幾處讓人很容易找到原始地點,如:淡水老街的扭蛋店、月世界的荒涼地、七股鹽山的世界盡頭,但這些場景搭配劇情氛圍的營造挺不錯的!除了小鐵出遇俠女雅虹的菜園竹林太KUSO外,其他場景都算過關。


而故事中衍生出一個有趣的念頭,就是小鐵藉由魔法石進入另一個世界遇到雅虹後,才訝然發現自己的世界竟是她所創造!瞬間讓他也讓觀眾混亂原有的邏輯,迷惑在真實與虛幻的境地。但這個橋段呈現得太單薄,很容易被看慣好萊塢科幻片(或說被好萊塢洗腦)的觀眾質疑。諸如此類的橋段還有很多,不知道該說是資金不足難以後製呈現,還是編劇的考量所致?


另外,我覺得導演把男主角小鐵設計得太濫情了,才因諾諾開啟戀愛,隨後又跟雅虹親嘴,情緒轉變好快,實在感覺不到他對諾諾的心意(或說他對諾諾的心意瞬間消失)。這一點挺糟糕的!


而世界盡頭的處理與氛圍,很像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後來導演也承認受到這本小說影響。不過我還挺喜歡導演營造出來的氛圍,雖然一直覺得那個世界末日太好笑(因為我已看出拍攝地點而笑),但就畫面呈現來說,的確有種末日盡頭的荒涼單調。


我也喜歡導演玩弄攝影技巧的手法,例如多處場景事先拍攝,然後再安排小鐵入鏡重拍,造成小鐵與環境的疏離與格格不入,很有意境,而且適當的呈現小鐵的心理,與不合於世的孤獨。


還有音樂,這似乎是鴻鴻電影裡最常被提出來討論的部分。除了影像充滿詩意外,鴻鴻電影的音樂也很有看頭。如同導演自己所說,他覺得許多國片用得音樂太少,這次他索性用過多的音樂來搭配畫面,讓彼此輝映或干擾或交纏成的影像能給觀眾不同的思維刺激。雖然覺得這次的音樂很雜,但處理得挺不賴,很有畫面,甚至某些時候會以為是MV而不是電影了。哈!


轉錄自培特的私闖
http://blog.udn.com/PetCode/1069523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元鈴

 

身兼詩人、劇場、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的鴻鴻,作品一向以獨特的詩意呈現個人對現代情感的觀察,繼【三橘之戀】、【空中花園】、【人間喜劇】之後,今年新推出的劇情長片【穿牆人】,不但是他籌備拍攝多年的作品,片中也大膽嘗試國片少有的科幻類型,在極其有限的製作經費裡,玩出了令人驚奇的視覺趣味,也再一次展現了鴻鴻對於愛情、記憶與生命的細膩思索。

「以後是多久?」年輕時的愛戀,即使到最後只剩遺憾的告別,在記憶中,往往就已經是永恆了。【穿牆人】表面上用科幻為引,將時空背景設定於未來,偶然間拾獲的石頭,讓主角小鐵有了穿牆的能力;穿越了現實的牆,也穿過了時空回到過去,談的仍舊是每個人都無法忘懷的初戀情懷,越是疏離、未來、詭異的未來場景,越逼使觀眾進入荒誕的內在,將自己可能已經遺忘的過去看個仔細。

導演鴻鴻巧妙地運用了多重的影像層疊,投射螢幕與真實人物的前後景對照,為片中的未來時空營造了詭異突梯的非現實感,黑白與彩色影像的交互對應,也層層建立出廢墟/荒地、現實/奇幻、當下/未來的不同時空邏輯,簡單的人物與畫面,卻充滿了異質的質地與氛圍,帶領觀眾重新以不同的觀點再凝視同樣的山林屋舍生活瑣事。

說穿了,【穿牆人】片中科幻的未來與寫實的過去,其實反映的都是人心底的旅程,當我們在現在這個當下,回想起年少時曾經有的青春愛戀,或幻想著未來可能有的相遇或失落,所謂的「穿牆」,所謂的穿越空間或時間的能力,又何嘗不是你我都曾經在心裡、在記憶、在想像中曾經無遠弗屆的使用過的,當我們隨著【穿牆人】裡的小鐵穿梭來去,在時空中嘆息傷感,其實也正為我們自己心靈之旅的影像再現而感懷,穿牆越嶺、穿梭時空,銀幕上的遙遠天涯,也盡近在心靈的咫尺感動之中。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鴻鴻的《穿牆人》在意像、聲音和青春紀事上都表現得不落俗套。

電影可以是城市的記憶,電影可以是城市的變形和出走,鴻鴻執導的最新電影《穿牆人》中嘗試的就是出走的各種可能性。

觀賞《穿牆人》的最大趣味就是你透過鴻鴻的眼睛、心靈和鏡頭,看到了不一樣的台灣,不一樣的電影視野,如果說《練習曲》和《最遙遠的距離》點燃了影迷對東台灣的旅遊熱情,《穿牆人》則是示範了台灣風景的可能夢遊空間。

城市的出走與變形,關鍵在於創作者的心靈運算方式,愛寫詩的鴻鴻試圖把文字世界中自由拼貼組合的意象轉化成為電影中的場景,所有的熟悉換穿上新衣後,以豐富的詩情開拓了重新解讀生活場景的可能性。

鴻鴻的狂想與出走可以粗分為具像與抽像兩大類,前者,鴻鴻重新定義了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以及紅毛港與中都磚窯廠;後者,則是用光影投射雕刻出前所未見的心靈世界。今天,就先討論具像世界的新邏輯。

以故宮為背景拍電影不算新鮮事,問題在於拍出了什麼新意。鄭文堂的《經過》兼揉了文史趣味,規矩地訴說了一則故宮傳奇電影,有「寒食帖」為背景的愛情故事,對應 故宮老人及日本遊客的愛戀訴說著博物館的歷史;同樣以故宮文物做發想,鴻鴻卻在《穿牆人》中碰觸到了翠玉白菜的碎裂,以及用膺品替代的狂想可能。

如果拿寫實主義的放大鏡來審視翠玉白菜的碎裂,當然會覺得這樣的劇情處理幼稚又狂妄,但是《穿牆人》中的國寶碎裂是因為蠢動的愛情碰撞導致的結果,「永恆 與當下」,「記憶與失去」原本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情境,卻是《穿牆人》的劇情主軸,用文物來對照愛情,博物館就不再是單純的博物館空間了。

明明是故宮文物,先帶進宗教博物館的水幕,再加上十三行博物館的階梯與天景吧,原本的熟悉就成了陌生的驚豔,原本可以對號入座的場景,在刻意的不規則與不對稱組合下,有了全新的思惟,《穿牆人》就此推展出超乎意料的「未來」氛圍,讓電影的幻想氣質鋪天蓋地而來。

其次則是廢墟與文明的視覺意象。

走過廢棄的紅毛港,你一定可以聞嗅到歷史的味道,過去的繁華極盛,如今的斷垣殘壁,原本就可以創造一種憑弔傷逝的氣息。侯孝賢在《最好的時光》中利用紅毛 港留住了彈子房中的青春愛歌,在《好男好女》重建了在戰亂年代中斑駁失落的理想與現實,侯導以古味盎然的建物座標,完成了人生史話的素描;但是鴻鴻不想寫 歷史情書,他在紅毛港與中都磚窯廠中看到的是文明崩毀的符號,既是未來的象徵,也是夢中的世界,成為過去與未來同樣適用的虛幻圖像,既是完全陌生的「他 方」,也是走過來時路的「彼方」。

鴻鴻的影像連結讓紅毛港與中都磚窯廠有了更活潑的邏輯組合,更添了《穿牆人》的迷離特質:穿牆而出的你,究竟是到了未來還是過去?還是所有的虛幻都建築在你所記憶的圖像之中?

台灣電影最欠缺想像力,不論是詩情或描戲,大都困守在具像空間與戲劇結構上,因而少了激情的火花與讚歎,鴻鴻的《穿牆人》則是努力打破想像的框架,所以一 旦台南鹽田蛻變成為雪花花的「世界盡頭」時,你就清楚知道:詩人導演正在帶領你前進一個冒險國度,把你曾經熟悉的島嶼影像裝上翅膀與花朵,因而飛翔異邦, 因而鼻息留芳。

同樣的台灣,不一樣的解讀,同樣的青春,不一樣的記憶,詩人鴻鴻努力用《穿牆人》的影像書寫下不一樣的詩篇。 鴻鴻的《穿牆人》在意像、聲音和青春紀事上都表現得不落俗套。


轉錄自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2449736#comment11167326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拍完《3橘之戀》、《空中花園》到《人間喜劇》三部電影,以及《台北波西米亞》與《夏夏的聯絡簿》兩部紀錄片之後,這次導演鴻鴻挑戰了一個台灣電影從未出現的類型科幻片。在沒有電影工業的支持下,一千萬的輔導金要拍科幻片,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鴻鴻以多年來在劇場累積出來的經驗,與動員組織人才的能力,拍出了深具奇幻風格的末世電影。
 
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穿牆人」帶給導演鴻鴻靈感,如果你擁有穿牆的能力,你想做些什麼?捉弄朋友炫耀一下,還是幹下一票驚天動地的大案?鴻鴻將電影的背景設定在不久後的未來,男主角因為擁有一顆穿牆石而有了穿牆的能力,然而他穿越牆壁,來到的卻是另一個時空;即使有了穿牆的能力,即使有了兩個詭譎的時空,故事仍然與《三橘之戀》相似,一個男生周旋於兩個女人的感情,男主角擁有了穿牆能力,卻是用來追逐愛情。
 
《穿牆人》的兩個時空,在美術與攝影的經營之下,成功的打造出末世與科幻質感,那個可能因戰爭而頹傾的未來,廢墟般的場域,構成了未來美學的基調,已經被拆除的高雄紅毛港聚落、台南鹽田、屏東月世界等等,像是村上春樹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描述的兩個世界,同樣的孤寂冷漠,同樣的擁有世界盡頭。電影中用了幾個真人與投影共存的畫面,鴻鴻說這是從拉斯馮提爾《歐洲特快車》中學來的。
 
三位新人演員表現得也極為亮眼,張永政之前只拍過廣告,旦劇中的表現讓人眼睛一亮,印象深刻,李佳穎有演出演出舞台劇《看不見的城市》,在片中的表現獲得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的特別推薦,路嘉欣也突破以往給人的印象。
 (原刊表演藝術雜誌2007.11月號)
   (編按:我始終認為本片是奇幻片而不是科幻片,限於資金而以美術攝影來彌補電腦特效的不足,跳躍式的思考模式也與一般好萊塢或港片不同,但是瑕不掩瑜,仍有可觀之處)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於2007高雄電影節日報第一期       作者:鄭秉泓

打從上個世紀末,詩人鴻鴻的第一部電影《三橘之戀》在「純十六獨立影展」及後續各藝文場所播映以後,我們就確定了一個事實。鴻鴻的電影,絕對是台灣電影界,極不尋常的異數。

在《三橘之戀》的開場,鴻鴻透過俊傑與馬馬在戲院前的重逢,以及他們一起觀賞楚浮代表作《夏日之戀》(Jules et Jim),向我們暗示他的處女作同樣是關於三角戀情。只不過,這是關於一男兩女,也關於兩女之間的戀愛習題。鴻鴻的第二部作品《人間喜劇》,是一幅匠心獨運的台北拼圖。它宛如當年勞勃‧阿特曼把雷蒙卡佛的短篇小說集或是交織或是平行地改編為洛城22個角色的《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為自己身處的當代台北立傳的意圖明顯。至於鴻鴻的第三部作品《空中花園》,主題可不只是關於近似無可救藥的「衣」戀人生。它橫跨劇場、紀實、虛構、裝置、歌舞、實驗等多重影像屬性,它戲中有戲影中有影,它天馬行空妙不可言的臆想,宛如《費里尼的剪貼簿》(Intervista),在虛構、紀實、創作之外,也天衣無縫地自剖了屬於創作者本人的濃情與鄉愁。

在《空中花園》第八段「藏在鞋底的童年」中,女孩拿著一只鞋子,指著鞋底對觀眾說:「這是我的房屋模型,我小時候就住在這麼一個地方」。她鉅細靡遺地對著觀眾解釋鞋底的每一個部分。大的突起是廚房後門的升降梯,小的突起是樹林,綠色的長型橡膠底板是美麗的田野茶園,鞋緣的空隙是大路,每個突起之間的蜿蜒,則成了小徑…。女孩懷念了美好童年之後,才告訴我們,後來她家裡生意失敗,這個「模型」成為她最寶貝的記憶。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而鴻鴻的每一部作品,都自成一宇宙。孤孤單單地繞著鴻鴻自己的腦海星河公轉。於是,我們隨著《穿牆人》,前往鴻鴻精心打造的「不久的未來」,以及「他方」。或許就核心概念來看,鴻鴻的最新作品《穿牆人》,比較近似同樣關乎一男兩女的情愛記憶與追尋的《三橘之戀》的無限延伸。但我個人以為在某種程度上,《空中花園》的第八段,其實更像是《穿牆人》的雛(模)型。

《穿牆人》的靈感,來自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作品。與其說鴻鴻第一次嘗試奇幻超現實題材,不如說,鴻鴻從第一部作品《三橘之戀》到最新的《穿牆人》,其實殊途同歸。鴻鴻一直在開發、探測、想像關於「界限」的無限可能。《三橘之戀》的界限,存在於性別與愛情之間。在四條主線、七個段落的《人間喜劇》裡,鴻鴻則是把界限當成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你我熟悉的大台北城市。被切割的台北,碎裂成一片片的拼圖,然後被鴻鴻重新拼組、裱框。至於《空中花園》就更勇敢了,從影片的外在形式到內裡的核心概念,解構、挑釁、而後顛覆了那些本質的,如今幾乎已被明確訂定的屬性與界限。

在《空中花園》裡關於物質與文明,人性與慾望,個人與集體,虛構與紀實,想像與創作…等種種的對照、概念與奇想,如今在《穿牆人》中被更具體地耙梳,以更視覺性的意象呈現出來。於是,透過鴻鴻驚人的調度,已被拆毀的高雄紅毛港聚落,以更幽微豐富的視角,同時折射著屬於《穿牆人》男主角小鐵,以及高雄觀眾的集體記憶與鄉愁。於是,威權象徵的中正紀念堂被換裝為無國界的自由廣場,雪白的台南七股鹽山成了世界盡頭,而惡地地形的高雄月世界則是彼端的「他方」。《穿牆人》在虛實中跳躍穿梭的繁複層次,讓我想起了大衛‧林區導演的《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與《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而他把夢境當成過去記憶與現實未來出口的安排,則是讓我想起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的經典短片《堤》(La Jetée)。

又或者,《穿牆人》其實沒如我所想的,那般複雜。聽不見的女孩在二十年後的未來終於聽見,看不見的女孩在對應他方的現實之處最後看見,而小鐵也終於長大、年老。《穿牆人》原來是一部成長電影,如你我所熟悉的。

與鴻鴻三度合作的音樂人劉季陵,以及首度與鴻鴻合作的外籍攝影師包軒鳴,把《穿牆人》妝點得有時像是村上春樹筆下的冷酷異境,有時又宛如拉斯‧馮提爾鏡頭下的末日歐洲。奇幻元素並沒有因為兩千萬新台幣的拮据製作經費而遭到偷工減料的犧牲,用心的勘景與技巧性借助攝影視角及大量濾鏡背投等特殊效果的運用,讓《穿牆人》照樣洋溢著獨特未來風味的瑰麗迷離質感。《穿牆人》絕對自溺,但那是充滿著「自覺」的陷溺。因為它來自創作者的自信。鴻鴻的勇氣,讓原本可以拍得很「類型」的《穿牆人》,成為一首並不是太容易閱讀,卻又餘韻不絕的影像詩篇。

無論以詩入影,還是以影作詩,鴻鴻的每部電影作品,都是一首精彩的長詩。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美
電影剛上演十分鐘,我心裡立刻浮現兩個字:自溺。沒錯,就是自溺。《穿牆人》導演鴻鴻,是詩人與兼具多重身份的多才型創作人-閻鴻亞,靈感來自於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同名創作《穿牆人》,而鴻鴻導演在法國旅行時也曾與《穿牆人》雕像相遇。這不是他的第一部長片,但卻是他第一次嘗試創作的奇幻類型。他說,希望創作更別具的台灣電影,更多樣更多可能的台灣電影。





然後,來說說我說的“自溺”問題。為什麼國片總是有種難以讓人走入戲院觀看的問題?小美有位寫詞的朋友,我曾問過他一個問題,在寫歌詞的過程中,什麼問題是他目前遇到算棘手的?他說,「當你寫了一些只有你看得懂,別人卻看不懂的東西時,那種感覺很難受」。我想,電影也是這樣啊,當一件作品呈現在眾人面前時,透過一種集體的共點意識與分享的情感交集,於是,作品的價值與美感,更強烈的、更迷人的展現出它的獨特魅力,孤芳自賞,是一件孤獨又價值無顯的遺憾。最初的台灣電影,講的是一種本土意識與人文的光影故事,其實,在體裁的發展上,受了早期政治因素影響,多有限制,爾後,在接受了外來文化的注入與政治穩定後,蓬勃的發展出更多元的台灣電影,尤其以八O年代的「新電影」為瞻,帶出了台灣光影更多更迷人的獨具風味。但一直到現在,是新元素的頃入讓台灣電影有更多不一樣的風貌,也是這些文化與資訊的快速侵入,如好萊塢、dvd、電腦網路、電視、衛星電視…等,彰顯出台灣電影工業體質的不扎實,出現了許多的危機。台灣電影創作人一直在這個體質不良的環境裡找尋、摸索,其實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題材老套與話題不鮮,多陷入一種自溺的氛圍,你會發現,有一種你得不到的共識與感受,而更嚴重的問題是,沒有娛樂的效果,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好萊塢電影就算走出戲院後,剩下的東西不多,但仍能在過程中體驗到就算只是大笑、或大受驚嚇的快感。即使歷年仍有多位導演作品在國內外獲得高評價,可是,觀眾不走進戲院,得再多的獎項,到底電影的價值在哪裡?這個問題很大,非常大,是個大哉問,體質不良,有太多支線的連結不全與供應不濟,不是問一句價值或危機在哪裡就可以說明白的,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與人物,就是「創作人」。




創作人不是工匠。他是一切靈感的發想者與光影的建構者,創意不鮮不多變,成了長年來台灣電影工業嚴重貧瘠的一個重要環節。不過,近年來,倒可看出一些端倪了,什麼端倪?電影創作的題材上更多樣了,新導演冒出頭了,如2004年周美玲導演的《豔光四射歌舞團》、陳映蓉導演的《十七歲的天空》挑戰新題材、新嘗試;或是改編自繪本、小說的《7-11之戀》、《向左走向右走》等;又紀錄片的突出表現,叫人讚賞,如《翻滾吧!男孩》、《無米樂》等,都是台灣社會本土人文的影像故事。因此,是不是台灣電影開始走出舊有的桎梏,不再自陷自溺了呢?或許是吧,鴻鴻導演的《穿牆人》,即為一件自溺作品的突出之作。




或許,看一部電影而已,問題根本沒有那麼嚴重。是啊,這是一部關於成長與自我認同的電影,主角小鐵穿越在不同的時空裡,藉由撿到一顆在牆上的壁石,有了穿越的能力。就好像是《駭客任務》的Leo,穿梭在母體與真實世界一樣,只是後來發現小鐵穿越的,是他真實與那逃避的世界。其實,這類的奇幻電影類型在台灣電影並不多見,不過2002年張作驥導演的《美麗時光》也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奇幻電影,《美麗時光》在片尾,男主角范植偉躍身一跳,悠遊在水中,留下了無限的遐思,這一跳,是結束也是他的嚮往,水波斑斕、魚兒敞游…《穿牆人》讓小鐵可以自由的穿越在他心裡空缺的那個世界,得到補全,我們都有一個逃避現實的秘密基地,在這個秘密基地裡,有我們做不到的能力、有我們不需要去面對的綺麗幻想,這個幻想甚至通俗到,你和我都曾經想像過。可能鴻鴻導演是位詩人的關係吧,片中盡述了一種詩意的美感,從小鐵與諾諾相遇的一刻起,旖妮且帶著詩意,而且也是我個人很喜歡女主角李佳穎(飾諾諾)吧,與外星人談戀愛,這個設定,讓我多了一些想像與好奇。片中充斥著一種科幻的質感,像金屬一般的質感,美籍攝影師包軒鳴為《穿牆人》包裝出一種迷蒼的科幻質感,從文本創意到攝影到行銷,《穿牆人》都運用了現在新一代的新穎思維,試圖去引起共鳴、牽動群體觀影意圖。





原來,我們根本不需要,害怕失去。


我非常喜歡裡面小鐵說的一句話︰「失去的,都還繼續的存在著」,於是,他知道他不必再害怕,因為原來他所失去的東西都可以在另一個世界找到,他可以不用感到失落或是難過。於是,當他失去諾諾的時候,也希望,穿越到那個荒蕪的「他方」,去把諾諾找回來。但是在「他方」誰知竟遇上的不是諾諾,而是另外一個女孩,雅紅。兩個身上有缺陷的女孩,一前一後的,走入了小鐵的生命。原來,逃避的世界,不一定會是完美的,就像小鐵穿越的那個世界,是荒蕪且了無生氣的;原來,我們逃離的,是一個更未知更需要勇氣去停駐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而且在這短暫的停留後發現,我們,還是得回去原本的生活裡。而,這一路拾遺的「失去」,竟是讓生命更加豐富、更有靈魂厚度的瑰寶。




最後,來辯解一下我對《穿牆人》的自溺說。一部自溺電影,若是陷入一種自我沈溺的困境,那解脫與結束的意識形態就相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跨越的過程,電影從自身的題材中跨越,也帶著觀眾一起從意識中去跨越,這是絕對的自溺也絕對的超越。我想,鴻鴻導演做到了。當我們沉陷在一種困惑中時,會產生無限的想像,這種想像,只限於我們個人,是非常自我、非常秘密的。你想過,要把這份秘密分給大家體會、品味嗎?我相信,《穿牆人》會帶著你,一起體驗這個秘密,而且,這份秘密,其實是可以分享可以與其他人一起體驗的喔… 就像不要害怕失去一樣,不要去害怕分享秘密,因為大家也都擁有這份陷溺,可能會是在我們童年、青年、中年或者是老年。而《穿牆人》,這樣的自溺,帶來了一種相對的超越…



我想,如果我也可以穿越、跨越,我想穿牆到世界盡頭,然後寫下到此一遊。

原文轉錄自即興的永恆Film is in Blood
http://mypaper3.pchome.com.tw/news/nicole669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智 
       本片創作靈感來自法國當代小說與劇作家馬歇爾.埃梅
(Marcel Aymé)的短篇小說《穿牆人》,小說主角是一個古板到不行的中年公務員杜提勒,他運用穿牆的奇特技術趕走討人厭的上司,又化身怪盜洗劫各大銀行,甚至還開始覬覦美人心。他也甚至故意現身被抓,等進到監獄之後又在典獄長的面前逃走。等到了最後,他失去穿牆能力,結果被卡在牆中動彈不得。

         回到鴻鴻的《穿牆人》當中,影片最一開始,我們看到了殘破不堪的搬家景象。一位濃眉大眼的高中生小鐵(張永政飾演),他不捨地遺棄了他殘破不已的機器人玩具,隨著父母遷移到另一個都市─實境城,為的是能讓小鐵接受更良好的教育。但新世界卻讓小鐵感到格格不入,同學甚至對他惡劣相向,丟失了他裡面裝著各色圓形巧克力的煙盒。因此他沉默寡言,總是掛著耳機,逃避到音樂之中。

         在一次戶外教學當中,小鐵偶然撿到了一塊建築遺石,並發現石頭的穿牆能力。接著小鐵遇見故宮服務員,一位來自異世界的女孩諾諾(李佳穎飾演),她耳朵戴著一副電子耳,透過電子耳她才能夠與其他人交談。相對於其他人對小鐵的鄙視,諾諾教小鐵手語、與他出遊、用手機幫小鐵拍照,似乎諾諾的接納才能讓小鐵敞開心胸,一段愛的情愫也就此展開。但在某天偶然的機運之下,小鐵看到了諾諾與她的法國男友,心生醋意的小鐵要諾諾在他與男友之間做一個抉擇。面對小鐵的強勢與霸道,諾諾要小鐵二十年後再來找她,沒過多久諾諾留下一封
E-mail就失蹤了。E-mail上顯示著一張又一張,似乎都是諾諾幫小鐵用手機所拍的照片。但在眾多照片之中,諾諾身後一個「他方」路標的照片,讓小鐵決定運用魔法之石到虛擬世界「他方」去尋找諾諾。

         小鐵穿越牆壁,來到了「他方」世界,一個所有顏色和真實世界相反的世界。他從一條小巷走出來,舉目所及,處處都是斷垣殘壁,宛如戰後廢墟。他沒在這邊找到諾諾,但他遇見了之前搬家時所丟棄的機器人,也遇到了一位在尋找親身父親,沉溺在怨恨之中的盲女雅紅(路嘉欣飾演)。雅紅在他方世界中設計以小鐵為主角的虛擬遊戲,對小鐵來說,雅紅也像是他在虛擬世界中的另一個分身。也了解到雅紅所尋找的父親,正是小鐵的父親…

         在破舊的巴士中,小鐵與雅紅兩人看著白景瑞的《白屋之戀》,也由於雅紅眼盲,面對其中一場沉默的親吻戲,雅紅表示疑惑,於是小鐵親吻她,讓雅紅從黑暗的世界得到光明。也因為小鐵心疼雅紅的遭遇,決定與雅紅身分對調,讓雅紅運用魔法之石回到真實世界,度過一天的生活。但雅紅卻破壞了遊戲規則,讓小鐵再也無法穿牆,也因此小鐵獨自一人回到了現實世界,決定不在尋找諾諾。

         二十年後,小鐵隨著公司旅行來到一片雪白的鹽場。他在那邊看到貌似諾諾的日本女孩,兩人既熟悉,又陌生。小鐵面對的是長達二十年的歲月,日本女孩面對的則是一位看似陌生的中年男子。由於言語隔閡,四十歲的小鐵開始比起了當初與諾諾一起學習的手語。到底日本女孩是否就是諾諾,我們不得而知,但像是一段可能的戀情,卻又即將展開…

         劇情方面,導演與埃梅兩者的故事,唯一可以相提並論的,大概也只有「穿」這個概念:埃梅的「穿」是穿越不同地點;導演的「穿」則是穿越不同時空,所以不能以一概全。導演利用「穿牆」這饒有科幻與趣味性的情節,企圖探討少年性焦慮、教育亂象、現在與未來、虛擬與實境等種種議題。本片雖然劇情衝突性稍顯薄弱,但劇本結構良好,剛開始有可能會對劇中一些天馬行空與不合理的情節,感到極「瞎」無比,但越看到最後,也越能理解為何之前的劇情要作如此鋪陳。也只能說,好的劇本結構對一齣電影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筆者唯一頗有微詞之處,就只有關於諾諾的角色職業。繼蔡明亮《天邊一朵雲》(The Wayward Cloud)的陳湘琪,到鄭文堂《經過》(The Passage)的桂綸鎂,諾諾已經是近年來國片第三度出現的故宮博物院導覽員角色。國片女角要到何時才能離開故宮,邁向新職業,就留待眾編劇好好創造吧。

         影片中有兩個時空,一個是虛擬世界「他方」,另一個是現實世界「實境城」。這兩個時空的概念,不難讓人聯想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的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Hard-Boiled Wonderland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當中,主人翁在內心所創造出有別於現實且安祥平靜的「世界末日」,以及主角現實生活中黑暗的「冷酷異境」。相對於村上春樹,導演在影片最後並沒有對虛擬世界提出更好或是更壞的論斷。但對於虛擬世界「他方」,眼尖的觀眾或許可以發現,「他方」世界與小鐵搬家前的住處頗為相似。小鐵與家人「離開」了那個地方,所以那邊就成為一個被遺棄的世界,也可以說「他方」世界就像是所有人成長中所被遺棄的世界,也因此小鐵才能在那個世界裡找到被她遺棄的機器人以及被同學丟失的煙盒。也因此他的選擇可以延遲,甚至可以推翻,讓小鐵可以更有自信地活在現實世界之中。而在現實世界「實境城」當中,或許其中許多場景,對住在台灣的觀眾來說,一定熟悉不已。筆者可以說,「實境城」其實就是台北市,只是導演自創地名,把台北市「美其名」為一個頗有寓言性質的城市,來幫助劇情的科幻性。

         另外關於小鐵以及雅紅兩人關係的模糊曖昧性,其實在影片中後段時讓筆者看得一頭霧水。到底兩人的關係為何?抑或是相同但存在於不同世界的兩人?相信各位當時應該會有跟我相同的感覺。種種疑惑直到影片快到結尾時才讓筆者找到答案,更看到了全片的主旨,也再對其劇情鋪陳感到佩服。那時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引用了一段「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周作夢的時候,只覺得自己是蝴蝶,根本不曉得有什麼莊周。可是當他夢醒的時候,明明就又是莊周。那到底是莊周夢見自己是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是莊周呢?當然,我們都知道,是莊周寫下了這個故事,所以當然莊周可能是真實的。不過,那是因為我們活在莊周的那個世界裡。那在蝴蝶的那個世界又是怎樣呢?甚至還有不是蝴蝶、也不是莊周的另一個世界呢?」於是就像莊周夢蝶這個故事一樣,小鐵與雅紅兩人分不清到底是誰創造了誰。對照彼此,他們都是對方理想化的化身:小鐵羨慕雅紅,想要待在理想的虛擬世界之中;雅紅也想要留在小鐵充滿家庭歡愉的實境城裡面。兩人最後都面臨到要在兩個世界當中所做出的抉擇,但是,小鐵與雅紅也只是活在其中兩個可能的世界裡,而可能的世界,或許會有很多個。因此可以理解導演想要藉此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活在自己認為的其中一個世界當中。大家都曾經擁有過「想像力」,但卻已然失去,如果擁有想像力,便可以在幻想世界當中來去自如。也或許當時小鐵初見到的諾諾,也是他所幻想出來的一場「夢」也說不定。


         筆者只能說導演在各個地方都十分大膽,為何這樣說,之後筆者會一一說明。導演大膽以「科幻國片」這題材來拍電影,乍看之下十分吸引觀眾,但內行人必定覺得不可能。本片雖然強打其「科幻」性,但對於愛看好萊塢大場面科幻片的觀眾來說,本片「保證」且「絕對」會讓各位失望。國片市場在不景氣以及資金不足的狀況之下,造成本片的特效實在少得可憐,只能利用一種十分節省資金的方式,來營造出一種若有似無的「高科幻製作」假象,最後讓本片流於劇情大於特效的結果。所以筆者真的建議各位不要把本片當成科幻片來看,如果視為劇情片才能順心許多。

         導演對影片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流暢度掌控十分良好,也善於利用燈光營造氛圍,尤其是大膽運用了許多實驗性影像。舉例來說像是畫面色調的使用,導演讓虛擬世界呈現出一種頹敗與老舊的黑白色調,對照現實世界的彩色色調,明顯且成功切割了兩個不同世界。而當小鐵親吻雅紅之後,盲女雅紅雙眼「奇蹟式」地復明,黑白世界轉化為彩色,更營造出另一種浪漫的質感。另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實驗性影像,就是教室中以及公車上的重疊影像。導演使用「背後投影」的方式,分開拍攝前景與後景,之後再將兩個影像重疊在一起,營造出小鐵他對現實社會的疏離,與呈現出他獨特的內心世界。「背後投影」的方法其實在丹麥鬼才導演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的《歐洲特快車》(Europa)裡就已經出現過,甚至有多達七層重疊影像的處理。本片雖然沒有《歐洲特快車》那般玩得瘋狂,但對於老實成習慣的國片來說,已經算是大膽且前衛的嘗試,更可以說是國片美學的創新風貌。

         本片的攝影指導是美籍攝影師包軒鳴
(Jake Pollock),不論是他過去《呼吸》(respire, 何蔚廷導演)中所採用的高反差粗粒影像呈現,或是《一年之初》(Do Over, 鄭有傑導演)裡那迷幻且高超的運鏡技術,都已讓他成為筆者心中最喜愛的攝影師之一。在本片中他大量運用了「推軌(Truck)」以及「吊桿升降(Crane)」運鏡,起初這樣的攝影機運動讓人感覺十分流暢,但到了影片後半,攝影機還是不停地在運動,其實令人看得頗為煩燥,原本的加分反倒成為扣分,也讓人質疑把鏡頭定焦在演員身上是這麼難的事情嗎?

         在以上微詞之後,筆者必須大力稱讚本片的音樂使用,相較於其他國片,本片運用了極多的音樂。
2000年金曲獎最佳演奏專輯獎得主劉季陵為本片創造出蘊含詩意以及原創性十足的配樂,充滿了抒情與哀傷,也創造出虛擬世界的懸疑感,多元的曲風,幫本片加分再加分。

         演員部份,導演在片中啟用三位新生代演員扮演劇中主要角色,又是十分大膽
(已經有好多個大膽了)。好在導演劇場經驗豐富,對於指導表演有一定程度的水準,使得片中演員散發出一股清新氣息,並不致於表現得太過差勁。飾演諾諾的李佳穎最讓人驚艷,她在片中要扮演兩個不同質感的女孩,還必須使用多種不同語言,並且這些語言還需要用奇腔怪調說出,另外大量手語的使用,也讓這角色難度頗高。雖然有些時候在說白時會看到她表演上破綻,但她那自然不做作的演出,著實幫她加分不少。再來飾演小鐵的張永政,拍過許多MV與廣告(最近的一支莫過於他那昏昏欲睡飄到空中的A牌口香糖廣告)的他,在片中表現雖然過關,但還是差強人意。可以看出他將小鐵塑造成一位純真且木訥的男孩,但「木訥」與「呆板」只有一線之隔,而他的演出明顯已經往「呆板」靠近,並且對某些發生事件的反應失真。但筆者十分喜愛他的「眼神」,讓人感到十分可愛與憐惜。接下來是從歌手跨界電影演出的路嘉欣,在片中飾演充滿怨恨的盲女雅紅,但她所表現出來的「恨」與「盲」頗難讓人買帳,這並不是單靠戴著一副眼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另外表演過於單一與急躁,讓她反而成為本片表現較差的演員之一。除了三位主要演員之外,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飾演小鐵母親的李烈,以及飾演小鐵長大後的戴立忍,雖然兩人在片中戲份不多,但卻以其扎實的演技,成為全片最好的表演,真是讓人有一種本末倒置的感覺。

         我們常常會對現實生活以及愛情感到失望,常會幻想有一天能夠逃到自己理想中的烏托邦世界,期望在那邊可以忘卻煩惱與哀傷,但如果可以避免掉種種哀傷,剩下無憂與喜樂,那樣子真的也會讓人感到快樂嗎?《穿牆人》確實留給觀眾一個無限思考的空間。

後記:
         筆者在文中說導演十分大膽,話說回來,筆者好像也十分大膽,敢這樣評論學校老師的影片,好在筆者剛畢業,已經脫離學校()。也感謝男主角,同時也是我的「好網友」張永政先生,針對我部分疑惑提出說明,幫助本文更加完整。

(新增)媒體試映會後觀感:
         很幸運,在台北電影節三個多月過後,又再度觀賞了本片一次。筆者真的要給喜歡本片的人強烈建議,一定要再多看幾遍。看電影就像看書一樣,隨著時間以及閱歷的增長,自然會有其不同的觀感。第二度閱讀本片,筆者又發現了許多新的東西,也對本片更加通體領會。之後於院線上映的版本,與電影節首映的版本在剪接上並無不同,頂多只是光線與顏色上的調整,挑剔的各位無須擔心,可以放心看。此外,導演於映後座談中,有小小提及到筆者於正文中所提到的故宮博物院導覽員角色,導演之所以對這角色作如此職業設定,原因是出自於他年輕時一段真實的愛戀(笑)。原來在導演年輕時,真的喜歡上一位叫諾諾的博物院女生。只能説筆者太挑剔,在「不知」的情況下挑剔到這一點,就還望導演見諒了。

轉錄自小智的戲、影、音、生活隨筆
http://www.wretch.cc/blog/kkaicd1&article_id=11385582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加東京影展亞洲風競賽影片的台灣電影「穿牆人」,導演鴻鴻偕同男女主角張永政與李佳
穎今天中午在六本木山莊登台,與影迷們會面。雖都是新人,但場外卻有許多的日本粉絲,
等著要與男女主角合照,讓他們非常驚訝。
張永政說,可能是他曾經在台灣拍過日本漫畫改
編的「花樣少年少女」,因此很多日本影迷知道這部漫畫。

女主角李佳穎說,這是她的第一部電影,能夠獲得東京影展的賞識,入圍參展影片對她是非
常大的鼓勵。她希望有機會能到日本發展。

導演鴻鴻透露,「穿牆人」台北的上片已經排在
119,到時候會有柏林影展的人到台北
看片,所以在東京之後還有機會參加柏林影展。
此外,台北市影音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特
別組成「台灣影視參展團」,也參加了影視市場展,成員包括華視文化、可米瑞智國際藝能
、方聯科技、含鈺國際事業、三立電視、
2007
台北影視節以及三和娛樂國際等,在會場強力
推銷台灣影視作品。
華視文化公司副總張裕宏說,去年台灣賣給亞洲的影視節目大約是10
億台幣,占影視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白色巨塔」現在正在日本的NHK
頻道播出,「在
這邊等你」劇也受到青睞,將會繼續於
NHK
播出。

文章引自  聯合報新聞網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星期四中午,我拿著朋友送的媒體特映券和kiat到威秀影城看了將會在11/9上映的「穿牆人」...
電影描述一個居住於「實境城」的少年小鐵,在一次校外教學的時候拾獲一塊具有神奇力量的石頭,可以帶他穿越他房間內的任何一座牆而到另一個世界「他方」。有關劇情的部分在此就不贅述,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他們的官方網站。http://www.wall-passer.com/

首先,這是一部在影像上相當成熟的作品,成功的營造出異質世界的氛圍,帶給觀眾如夢似幻的感受。除了攝影、燈光外,從很多地方也看得出美術的用心,舉例來說,小鐵家的餐廳,不論是家具、餐具的顏色質感以及小鐵媽媽的髮型服裝,在在都讓我想起「發條橘子」中那充滿未來感的空間設計。此外,這部電影的音樂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官方網站首頁的旋律在電影中反覆的出現。隨著音符的流動,我們似乎看見了它所勾勒出的無盡時空。演員的表現方面,我特別欣賞李佳穎自然的演出,她所比劃的手語極富美感,在手指輕緩的移動中彷彿蘊含千言萬語。

電影中有許多地方觸動了每個人曾有過的、乍現的綺想,並在看完後仍感受到那股的悸動在心裡迴盪。

不過這部片中還是有許多令人不解的地方。電影前半段小鐵和諾諾的感情和發展都還算在情理之中,直到諾諾消失,小鐵為了尋找諾諾到了「他方」之後,劇情的發展似乎就脫軌了。我想電影中安排能穿越時空之牆的石頭,目的是要將「實境城」和「他方」作個對照。實境城是小鐵生活的地方,是一個他所認知的世界,但直到到了「他方」,他才發現實境城(Real City)的一切竟是虛擬實境,只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遊戲程式。然而,男主角愛上雅紅的原因在片中似乎就顯得突兀;此外,在本片中,不論是諾諾剛離去的時候,還是後來他在「他方」的遭遇,小鐵似乎都有了一些轉變,但似乎又缺乏具體的事件為他的轉變提出解釋。片中,諾諾要小鐵「變成一個會為別人著想的人」,之後在「他方」的時候,雅紅不止一次強調小鐵「真的很會為別人著想」,但其實身為觀眾的我還是不知道小鐵「為別人著想」的點在哪裡,又是甚麼原因使他懂得為別人著想,感覺似乎更像是為了劇情的需要所做的安排。

題外話,這部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穿牆人」的扭蛋,不知道是真有這樣的扭蛋,還是出自工作團隊的巧思,我跟kiat都覺得如果真有這樣的扭蛋,還真會想蒐集一套。

儘管有些許我感到困惑的地方,「穿牆人」仍是近年國片中令人驚豔的作品,尤其音樂和影像的表現俱臻上乘,希望本片上映之後能得到更多朋友的喜愛與肯定。

作者:Filmliterature
轉錄自http://blog.yam.com/filmliterature/article/12215547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鴻鴻導演一行人站在這裡,左下角的機器人是!?

原來 今天對《穿牆人》的導演跟演員來說是很特別的一天...

在2007年11月09日上映的《穿牆人》電影故事中,有一個外型奇特的機器人正引領著主角小
鐵前往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現在,你(妳)將擁有機會得到這一個特別的電影道具!!!!!!!
 

今天位於遠企宴會廳有一場別具意義的記者會。為何要說是別具意義呢?在電影中出現的機
器人「紅心」,因為導演的愛心捐贈,特別跟PCHOME露天拍賣合辦一場公益義賣會。而
主角正是照片中的小機器人「紅心」。可別小看這機器人,它的動作跟真人一樣,會抬頭、
彎腰、抓取東西…一旁的演員永政跟佳穎都表示自己也要偷偷競標︿︿
 


沒辦法趕到現場的嘉欣,也對這一個機器人愛不釋手。
 
為了讓機器人能夠發揮更大的功用,鴻鴻導演決定捐贈義賣並將義賣所得捐給廣青文教基金
會,為殘疾人事盡一點心力。在眾國片忙於校園宣傳之際,穿牆人投身公益的活動做為表率
,也藉此希望國人能更支持台灣電影。

                            以上是穿牆人一號現場報導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賀!穿牆人 入圍東京影展!!!!!!!

              



角逐東京影展亞洲之風-----林靖傑距離獎不遠 鴻鴻穿牆突圍



第20屆東京國際影展即將於10月20日在東京六本木山莊揭幕,主辦單位昨天公布了16部競賽片、20部觀摩片以及「亞洲之風」單元的30部亞洲片和9部「日本電影」單元的名單。

紀念楊德昌 五部作品回顧

台灣導演林靖傑執導的「最遙遠的距離」和鴻鴻導演的「穿牆人」入圍「亞洲之風」單元,將與其他亞洲片角逐最佳亞洲電影,大會表示今年刻意分散了入圍國家,而華語片整體來說顯著減少,有資格參加角逐最佳亞洲片的不到10部,是近幾年來比較弱的一次。

本屆影展特別在亞洲之風單元裡,為6月底過世的華人導演楊德昌開闢了追思回顧展,收集了「光陰的故事」、「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和「一一」等5部經典作品,據說參與以上多部編劇工作的吳念真導演,私底下已經應允擔任這次影展的評審工作。

影展開幕片 大澤隆夫擔綱

大會還公布了20屆的特別策劃「從電影看東京」,選出了以東京為舞台的新舊電影,包括了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等大師級的鉅作以及「Always幸福的三丁目續集」等43部作品。

今年影展的開幕片是大澤隆夫和竹內結子主演的山岳動作戲「午夜雄鷹(Midnight Eagle)」,改編自義大利作家亞歷山卓‧巴瑞科小說,日、義、加合作,綺拉奈特莉、中谷美紀等人主演的「絹(Silk)」,被選為今年閉幕觀摩影片。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一次,《穿牆人》要帶來不同於以往的觀影經驗!利用「穿牆」這一具有科幻意味的情節設定,鴻鴻意圖打破現實與幻想、當下與未來、甚至藝術與人生的疆界。大膽地利用美術及攝影技巧,將人親土親的拍攝場景轉換為陌生奇異的虛擬世界,鴻鴻希望能夠以單純共通的初戀故事,顛覆觀眾對國片的刻板印象...


穿越真實與幻想的高牆-

        專訪《穿牆人》導演鴻鴻


報導 / 黃怡玫

熱鬧滾滾的台北電影節即將於22日登場,除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新舊影片讓影迷們目不暇給外,主要的競賽單元「國際青年導演競賽」以及「台北電影獎」更是影壇注目之焦點。本屆「台北電影獎」入圍影片中,除了多部已上映的國片外,只有兩部劇情長片是以台北電影節做為面世登台的處女航,一部是同時入圍「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的《最遙遠的距離》,另一部則是鴻鴻導演首度嘗試科幻風格的奇幻故事《穿牆人》。國片類型長久以來受限於資金之窘迫,無法突破以寫實為主流的風格,過去《雙瞳》、《詭絲》之類驚悚片則在外資挹注以及市場考量下,力圖正面迎擊好萊塢水準的製作規模,卻在過多相似類型影片中鎩羽而歸。這一次,《穿牆人》要帶給台灣觀眾不同於以往的國片觀影經驗!國片擅長的細膩與親切情感仍然不變,但利用「穿牆」這一具有科幻意味的情節設定,鴻鴻意圖打破現實與幻想、當下與未來、甚至藝術與人生的疆界。大膽地利用美術及攝影技巧,將人親土親的拍攝場景轉換為陌生奇異的虛擬世界,鴻鴻希望能夠突破過去國片寫實風格的既定印象,以最單純共通的初戀故事,顛覆觀眾對國片的刻板印象。

《穿牆人》描述在不久的未來,一名叫小鐵的高中生隨著父母遷移到實境城,卻與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只有在博物館工作的女孩諾諾讓他敞開心胸。有一天意外獲得一塊具有穿越時空的石頭的他,開始穿行於各個虛擬世界,甚至遇見了彷彿是自己的分身-一個被父親遺棄在異世界的女孩,雅紅。他的愛情似乎成為雅紅的救贖,但他所追尋的始終是那個叫諾諾的女孩。一個看似簡單的三角戀情故事中,隱藏了豐富的象徵與隱喻,其中可供挖掘的意涵保證能讓資深影迷大呼過癮。例如,宛如《銀翼殺手》的市集場景、小鐵與雅紅一起觀看國語老片《白屋之戀》(白景瑞,1973),模仿電影中的情節而開啟了雅紅的視界,這是導演鴻鴻對《Sherlock Jr.》(Buster Keaton, 1924)的致敬。片中拍攝的場景看似奇異詭譎,但其實都是在台灣本土拍攝,已經完全被拆毀的紅毛港聚落,雪白如世界盡頭的台南鹽田,看看鴻鴻導演如何善用電影技巧將我們居住的島嶼轉化為一個令人驚奇的未來世界。


 

 
問:〈穿牆人〉原本是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作品,這個故事給你什麼樣的靈感讓你開始發展為電影劇本?


鴻:這部小說我很早就讀過了,穿牆其實是非常多奇幻小說會有的概念。埃梅的這個故事特別有趣,因為他諷世,他對於人間百態加以諷刺。主角是一個中年公務員,得了穿牆的技術之後就到處去偷珠寶、搶銀行,甚至偷女人,而且人家都不相信這個看起來像糟老頭的傢伙就是那個傳奇的江湖大盜。所以他後來還刻意現身被抓,然後他的同事都嚇一大跳說原來就是他。到了監牢裡,他還在典獄長的面前逃走。反正他就是在那邊耍帥嘛,搞到最後他就被卡在牆裡面動彈不得。96年的時候我住在巴黎,那時候有個詩人朋友住在蒙馬特畫畫,有一次我去找她,她就帶我走蒙馬特的一條小巷,然後她就說,前面有一個穿牆人的雕像。我就說,啊,真的嗎?因為我們都知道那個小說,都很喜歡,最後就在蒙馬特一個很小的廣場,其實也不算廣場,是因為埃梅曾經住在那一棟樓裡面,所以就被命名為埃梅廣場。就在樓下牆邊塑了一個穿牆人的雕像。我就覺得,這個很妙耶,就是真的有一個穿牆人。所以,如果有一個故事講到最後,然後突然出現一個人還在這裡,只是變成雕像,我覺得蠻有趣的。這個概念就是從這裡開始,所以我第一版的劇本最後也寫說,男主角小鐵長大之後到了蒙馬特旅遊,看到這個雕像,勾起他從前經歷的往事,就在旁邊嚎啕大哭。

我的故事其實只有精神跟埃梅的《穿牆人》類似,他是穿越不同的空間,內涵上比較是幽默小說,我的故事沒那麼搞笑,但是我覺得基本上就是穿越的概念,還有這個題目給我的聯想。我是把它拿來談人生到20歲之前這成長的過程,我覺得就好像一個不斷在穿牆的過程。所以後來我為電影主題曲寫的歌詞完全就是在寫這個東西,前二十年是漫長的進場儀式,這個感覺,主角一直在穿越一些他覺得阻礙他生存的東西。我想這個主題對於現在年輕的觀眾應該是蠻有共鳴的吧。
 

問:《穿牆人》根據你的定義是奇幻故事,這和你之前的作品類型大相逕庭,這次選擇奇幻題材跟自己原本的閱讀或觀影的偏好有關係嗎?

鴻:我自己是什麼類型都看,所以我一直很希望拍不同類型的東西。可是你知道在台灣拍片的經費限制,你拍不同類型的電影,事實上整個風格,包括美術、攝影、特效,全部都要跟著改,所以資金相對來講就會比拍寫實電影要龐大。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我覺得很多台灣導演就受限制。比如說魏德盛要拍個《賽德克巴萊》,吳米森也曾經有一個戰爭片的構想,戴立忍也想拍八二三砲戰。其實都是因為沒有辦法就地取材、用現實條件來拍,資金就爆炸,變成永遠拍不起來。其實大家都會想要嘗試不同的類型,以我來說,我之前拍了三部電影,從《三橘之戀》、《人間喜劇》到《空中花園》,我覺得我對這個社會要講的事情已經講完了。在《空中花園》時,我就覺得我在電影的藝術實驗上面,想要玩的東西都玩盡了,所以其實我覺得我可以不用再拍電影了,我不會多遺憾。但後來就是莫名奇妙寫了這樣的一個劇本,我寫的時候不是想要自己拍的。

當時我是送去參加優良劇本獎,然後得獎。我想,得獎後有人跟我買的話那很好,讓他們去拍,因為這個東西我知道很難拍。這跟我以往的劇本不一樣,我以往的劇本在寫的時候,其實大概分鏡都已經想好了。可是這個劇本沒有,就是天馬行空的寫。後來就發現沒有人跟我買(笑),我就想申請輔導金看看。第一年他們給我300萬,我說不可能拍得起來,我不要。後來又申請,我那時候申請1500萬,我想我的底線就是1000萬,低於1000萬我絕對放棄。結果他們給我1000萬。剛好到了1000萬我就開始猶豫要不要拿。所以後來決定要拿之後就是只能說,好,在一個2000萬的規格裡面,看怎麼樣把一個奇幻的效果做到。所以那個時候就覺得說,好,我還是可以拍一個跟我以往電影完全不一樣的風格,它還是一個我想講的故事嘛,不然我不會寫這個劇本。但是它比較不是一個屬於成年人的故事。因為我以往的電影都是跟著我的心智年齡來成長,有大學生戀愛的《三橘之戀》,然後到《人間喜劇》比較複雜,講種種人際關係、父母子女、藝術跟現實的關係。《空中花園》我覺得它是一個有點從社會批判到詩意的探討,它們其實都蠻複雜。可是相對來講,《穿牆人》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問:《穿牆人》的故事被設定在不久的未來,然而電影中的場景卻同時有熟悉與陌生的奇異感,你想要營造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空?

鴻:這個地方當然是個華人社會,所有人都講中文,但是你不知道他在哪裡。所以都市景有台北也有高雄。裡面小鐵他們的老師,我特別找了一個大陸詩人來演,楊小濱,所以他講話是北京腔的國語。小鐵在坐捷運的時候我還自創了一些地名,比如廣播的時候說:「本列車開往自由廣場」。想不到我們的中正紀念堂要變成自由廣場了(笑),那時候還沒有正名的風潮。廣播又說「下一站:彩虹」,那是香港的地名,類似這些。我希望它是一個寓言的城市,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城市,這樣就有助於我講一個奇幻故事。會放在不久的未來也是因為我覺得當我們講現實的時候,一個人要穿牆你更覺得不可能,那你放在一個很模糊的、不久的未來,好像有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有可能發生。這是幫觀眾把柵欄給打開了。因為我們太習慣看國片就是看一個寫實的時空。在寫實的時空中你要是出現奇幻的事情,我怕觀眾很難接受。就像我們看美國片,因為美國對我們來說其實就是一個不久的未來,或者是另一個時空。你看國外的東西,這些幻想的東西反而比較容易接受,可是你看臺灣的就會比較困難,因為我們太熟悉了。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要把它拉遠一點,所以在架構上面就先這樣預設。

 

問:故事中有許多個異世界的設定,其中小鐵的家鄉以及雅紅身處的世界都是現在已經被拆除的紅毛港附近拍攝的,成為很珍貴的紀錄畫面,是否請你談一下如何將老舊的社區融入你的奇幻場景中。


鴻:紅毛港是從國民政府遷臺以來,完全停建的一個區域,因為要做建設什麼的,房子都不能改建,所以它一直都維持一個大概四、五十年前的樣貌。其實我們本來不知道要拆,之前我去高雄勘景的時候,有當地的朋友帶我去看紅毛港那些建築、街巷,我就覺得很有味道。後來聽說其實侯導也去那邊拍過,《最好的時光》第一段的彈子房就是在紅毛港拍的,其實它是那個味道。等我們準備要去拍,開始接洽的時候就發現說怎麼有房子已經在拆?因為那時候片子還在籌備,還沒有要開拍。我們就一直跟高雄市政府商量說,可不可以哪幾棟留下來,等我們一個月。所以我們0611月底一開拍,立刻就南下去拍紅毛港。其實那時候就發現說整個紅毛港已經拆掉一大半了,真的就剩下我們要拍的孤零零的幾棟,反而造成了更猛的視覺效果,所以我們決定就是這樣去拍這個場景。本來想要去拍紅毛港的那個感覺是說,我希望小鐵的虛擬世界蠻像他從前離開的那個世界。就是你看到電影一開始他們搬家的場景,事實上那個場景也是在紅毛港拍的。其實小鐵也是有點念舊的,會懷念他壞掉的機器人,在夢中會回到他過去的世界,只是那個世界會出現一些奇怪的事情。所以基本上,他的虛擬世界或是他的內在世界是由他建立起來的。你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有戀慕子宮傾向的人(笑)。他一直想要回去那個空間裡面,結果在那個空間裡面他又遇到一個是可能沒有出生過的女孩。
 

問:除了拍攝地點以外,還運用哪些特殊的拍攝手法來營造出陌生及未來的感覺?

鴻:我們用了好幾種手法,是我跟美術、攝影一起討論出來的。先講選用實景的部分,片中有兩個時空,一個是虛擬世界。攝影師就建議說虛擬世界可以用黑白來拍。那我本來想的沒有那麼極端,我想可以用單色,而且可以每到一個虛擬世界我可以變一種色調。他建議用黑白來拍我覺得也蠻好的,就讓片子很明顯的區隔成兩塊的世界,不需要囉嗦。而且黑白片還可以把現實世界改變成一個我們不那麼熟悉的樣貌,這是一種方法。然後我們又用了一個背後投影的方法,基本上整部片子就是小鐵的內心世界嘛,他就是一個很鬱卒的男生。基本上他就是活在自己的空間裡面,所以他跟外界的接觸我覺得說用背後投影的話,可以製造一個效果。背投是黑白的,他人是彩色的,可以讓觀眾感覺到這是他的一個內心世界,不是一個那麼寫實的世界。而且背投是平面的,他是立體的,也會造成一個奇特的視覺效果。因為背投雖然是平面的,可是我們還是看得到景深,只是質感很明顯的不一樣。這個方法其實是從Lars Von Trier的《歐洲特快車》學來的。
其實以前的好萊塢、希區考克他們也有使用背投,但是不會那麼明顯,拉斯馮提爾是第一個我們看到把背投很誇張當風格化的技巧來使用,而且黑白彩色交錯的。我們基本上就是學習他這個方法,然後放在小鐵的內心世界這個部份,也以這個視覺效果幫後來的虛擬世界整個變成黑白片做一個伏筆,讓觀眾先習慣這個世界有黑白的東西,到最後整個世界變黑白的時候,我希望觀眾就不會覺得那麼跳。那還有就是我們在選用實景的時候,我們也選一些讓大家比較陌生的場景和建築。我們很大宗是在內湖工業園區拍攝的,那邊真的有一些很怪的建築,它會營造一種未來感。那另外一個也是在攝影上面,就是我們所有的夜戲其實天空都是藍的,我們沒有全黑的天空。觀眾可能不會意識到這個細節,但是我覺得它也有助於整個電影的色調,它就是跟一般的寫實電影不那麼一樣,當我們看到夜晚的時候它都好像都是藍藍的。

 

問:看過你的電影的觀眾可能都會發現你的作品裡充滿許多意象,你期望觀眾如何來理解這些象徵及隱喻?


鴻:其實我講故事的原則從來沒有變過,就是說,當然我會放進去很多我自己的想法、意象等等,對這些東西比較敏感的人,我相信他在這個故事裡面會得到更多的樂趣。但是完全不瞭的人,你也可以從頭到尾很安靜地、沒有人來煩你地看完一個故事。其實我每部電影都是這樣想的。所以像《三橘》其實後面也有一些莫名奇妙的鏡頭,像洗衣機、小玩具在轉來轉去啦。我覺得這些設計,你把它當成故事的一部分也好,把它當成一個意象也可以,我希望完全都能夠自圓其說。就這點來講我覺得我是蠻古典的一個敘事者,我不希望打擾觀眾看故事的興致,這些東西我就偷偷藏在那邊。就像《穿牆人》裡面這兩個女孩,她們一個是戴電子耳,一個是看不見。後來聽不見的變聽見了,然後看不見的談了戀愛之後也看得見了。這樣的情節你可以去講它的象徵意義,但是你也可以完全無視於這些東西的存在,還是可以看完一個故事。那我覺得ok阿,講故事本來就應該這樣。我仰慕的那些古典小說家們,比如說福婁拜,他寫《包法利夫人》裡面充滿各式各樣的意象,但是你也可以囫圇吞棗,當作言情小說看,但是如果你看進去的時候會覺得真是了不起,一個多精密的結構。
 

問:你的影像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是否受到詩作的影響?你自己會如何形容,剪接的時候如何掌握、形塑韻律感?

鴻:我不承認這是詩的韻律感,因為「詩的韻律感」這個說法很籠統,其實就像詩意有很多種方式,詩有很多不同種的節奏。應該說我重視韻律感,但是這種韻律感不是現在時下很多電影所追求的那種快節奏的、劈哩啪喇很多影像、很炫的電影感。我從《三橘》開始就比較強調一種內在的律動,你觀察主角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跟他接觸,感受他的方式。像《三橘》從一開始比較寫實,到後半部慢慢進入一個內在追尋的過程。我那時候就已經在嘗試這個東西,可是還有點笨拙啦。《穿牆人》這部片我覺得是在整體韻律上面是我自己比較滿意的,因為我在拍片跟剪片的時候,我會考慮到節奏跟音樂。我覺得我大概是台灣很少數在拍片的時候就有把音樂的元素考慮進去的導演。很多都是電影剪完了,然後拿去配樂,可是我在拍的時候通常就已經感覺到,這段應該用什麼樣的音樂、用什麼樣的節奏。比如說有一條我們稱之為「狼犬巷道」,就是諾諾跟小鐵在那邊遇到一條狗,小鐵後來獨自回去的那條小巷。他們兩個在那邊談戀愛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段應該是用楚浮的感覺來拍,就是像楚浮電影那樣行雲流水的韻律感。那他們在轉蛋店的時候,我覺得就應該是一個比較活潑的氣氛,其實鏡頭裡只有兩個人,可是好像有很多人同時在講話的那種感覺。所以我就選用了一個像街頭藝人手風琴的音樂,去強調那種感覺。而且小鐵後來開始進入虛擬世界之後,他的這種進出之間,就變成說你必須跟著他的感覺方式在走。我希望觀眾能夠完全投入小鐵這個角色,他在想什麼、他在感覺什麼,整個節奏就跟著這種感覺在走吧。

 

問:談到本片的音樂,看過《三橘之戀》的觀眾都知道劉季陵的音樂跟你的影像非常的適合,而且就算抽離了影像,他的音樂本身還是非常的好聽。談一下倆人這次的合作。


鴻:其實《空中花園》也是他的配樂,可是《穿牆人》有些東西比較跟《三橘》類似,因為它也是一個跟初戀有關的故事。我其實用的一些旋律是他在《三橘》那個時期做的,但是那個時候沒用到,現在我又把它拿回來用。《穿牆人》裡面全部的音樂都是劉季陵的原創,除了一首聖歌,就是雅紅來到現實世界的時候,我用了一首亞美尼亞聖歌。做這部電影他也覺得蠻刺激的,有不同的世界讓他發揮,他覺得表現幅度比較大,不像《三橘》就只有一種情調。但是仍然保有《三橘》的情感,新添的是關於未來奇幻世界,或者科技廢墟那樣一個世界的情調。季陵能做的音樂幅度非常大,他是學古典音樂出身的,但是他很喜歡重金屬,他組過一個重金屬的團,現在解散了,現在他自己在玩電子音樂玩得很高興。像這部片他就一直覺得說,我們沒有放更多電子音樂進去他覺得很可惜,他已經做了一大堆給我了。

我們合作的方式是他看了整個劇本之後,他抓一些感覺,先去做一些音樂。他還不知道這個音樂會放在哪裡,我也不見得用得上,但我就拿這個音樂,然後這裡擺擺看、那裡擺擺看。所以我會先聽他三、五十段旋律吧,挑一些東西出來,然後再跟他一起看初剪的版本。音樂其實是我放的,我覺得這段可能可以放這個旋律,在樂器上面他會有一些建議給我,或是他有各種不一樣的版本給我挑。這部片子的音樂其實是看著影像錄的,倒過來,所以他有很多旋律是事先做好,但是最後還是根據剪接的版本去把長度給喬到對再錄。
 

問:台北電影節是《穿牆人》第一次的正式曝光,請你向我們的讀者推薦本片非看不可的理由。

鴻:哇,這個原因太多了耶。第一個,我覺得在視覺上來講,這應該是一個台灣電影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電影類型。以前我們有過一些號稱是科幻片,但是沒有這麼的徹底,就是在視覺上、在美感上都徹底顛覆國片寫實主義的印象。我希望大家來看看說,台灣電影在這樣的條件底下還可以拍成什麼樣子。第二個我覺得是可以來看演員,看這三個年輕的男女主角。雖然張永政之前完全沒有知名度,但是我覺得大家看完之後會發現我們又出現一個好演員。李佳穎也是人見人愛,路嘉欣更是突破她以往給人家的印象。我覺得可以看到三個全新的演員,但是表現這麼漂亮,會是個蠻過癮的看電影的經驗。


原載《放映週報112     

wallpasser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